1 / 20
文档名称: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doc

上传人:changdan5609 2019/6/30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2006年11月编制,2007年2月一届二次教代会通过)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正确处理好学院近期和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一、学院现况及发展环境分析(一)发展现状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应用性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1、办学历史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原名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举办高职教育,是教育部批准的安徽省首批高职院校之一。2003年1月,由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轻工业学校、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安徽工业经济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后更名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安徽纺织工业学校”,曾升格为“安徽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和“安徽纺织工学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聚集了一定的办学实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办学以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近4万名大中专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师资力量截至2006年,学院在职教职工648人,专职教师52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87人。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121人(含在读)。“双师”素质教师421人。3、学生普通全日制在校高职生9500余人。4、系部和专业学院设置电气工程系、纺织工程系、工商管理系、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基础部、社科部等六系二部,另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训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教辅机构。开设机电技术应用、制冷与冷藏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声像技术、通信技术、染整技术、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纺织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艺术设计、服装表演、服装工艺技术、金融保险、会计、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广告与会展、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材料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与治理、安全技术管理、制浆造纸技术、文秘、商务英语等47个高职专业。其中,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精品专业,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专业被列入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5、基本设施学院占地面积1298亩。建有电气、纺织与服装、机械、化工与材料、工商管理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中心和7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建有2个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职高专“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和1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拥有拥有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支撑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此外,还拥有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需求的图书资料、校园网络和各类生活设施。6、办学优势(1)学院位于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的省会合肥市,地理位置优越,教学资源丰富,科技文化气氛浓厚,交通便利,信息快捷,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2)校名的品牌优势突出,辐射功能较强。学院近几年毕业生数量和就业率均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无论是在服务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上,还是在促进就业和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上,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安徽高职教育的形象。(3)班子坚强有力,师生热情饱满。学院有一个富有远见卓识和敬业奉献精神的专家型、学****型、创新型的和谐领导班子,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院广大师生员工具有饱满的爱校热情和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团结、奋发、严谨、求实”的精神风貌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刻苦学****立志成才”的良好校风。(4)学生数、高级职称教师数、专业数、省级以上教改专业数、省级精品课程数、毕业生就业率,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机电技术应用、现代纺织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一批特色专业拥有较好的社会知名度。(5)原四校分属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四大工业行业,与企业联系密切,校企合作关系良好,在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6)具有多年的办学历史,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学院“专业建设围绕企业需求,课程设计围绕能力需求,能力结构围绕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原则,以及逐步推行的“订单式”、“工学结合”、“就业加培训式”、“双证书制”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高职教育界处于领先水平。“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专业课与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