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的大量尚待破解和利用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加强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关键词新时期;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和重要桥梁,并为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一、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一符号性与象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性特征与象征性特征相互渗透。羌族的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都是一个符号,象征着不同的精神意义,包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羌族美丽的服饰与装饰,象征着羌族妇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二综合性与集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环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综合产物,与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就其构成因素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如羌族的花灯戏通过综合性的表演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离开了羌族歌舞、羌族说唱等其中任何一种表演形式,就会削弱其完整性和艺术魅力。而羌族释比戏则通过艺术祭仪、神话、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形式,并依托于法器等有形的文化形式表达了其丰富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集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作氛围的集体性。每个创作者都在一种充满族群色彩的氛围中体验到一种群体精神与社会力量的感染。如羌族的萨朗舞蹈,羌族人民聚集在一起,围成圈,手舞足蹈,展现了羌族美丽的舞姿。 2创作主体的集体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某些群体成员共同创造产生。羌族所有的文化都是世世代代羌族人民共同创造并延续下来的,羌族文化同时也是羌族独特的文化背景的展现和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3创作意识的集体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作意识上体现了集体性,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创造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三地域性与民族性。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此外,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凤县,甘肃省岩昌县、文县等地都有少量羌族居住。这几个地区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民族性的内涵包括地域、人种、语言、习俗、图腾、民族历史变迁等方面所形成的差异性。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羌族的民族记忆,主要体现在服饰、语言、宗教信仰和民俗方面。四传承性与变异性。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羌族文化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名胜古迹等遭受破坏,但是一些属于非物质文化方面的遗产损失却不大,例如羌族的释比经典、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等,还有羌族的其他非物质文化包括羌笛、羌绣、羌族歌舞类以及羌族的民俗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下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传承的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上产生异化,但是其核心文化却得以沿袭。 。变异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与生活条件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不断产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例如羌族服饰,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羌族地区的多数羌族人民已经不把羌族服装作为自己的生活服装,着羌族服装的也都为年老的长辈,年纪较轻的大多数都着现代汉族的服装,只有在羌族节庆时,才会着羌族服饰以示隆重。二、新时期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一整体性的保护原则。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或创作是一种集体观念和集体行为的反映,往往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由多代羌族人共同完成的,这种集体观念和行为往往以某一羌族村寨、或某几个羌族村寨、或某一羌族居住区域、或某几个羌族居住地区为空间布局的,离不开原本的生态环境和羌族群体,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因此,在对羌族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时,不能只保护该事项本身,而必须注意整体性,把整个孕育他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创造他的社会群体一起加以保护。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