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说“睡觉”
摘要:“睡觉”这个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关于“睡觉”类动词的历史演变,“觉”的读音、意义及“睡觉”的成词年代等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讨论,但众说纷纭。本文在大量语料、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觉”的“睡眠”义产生的时间、“睡觉”成词的时间,并提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睡”“觉”“睡觉”
“睡觉”这个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很少有人明白这个词最初的意义、它是怎么来的以及意义是如何转变的等等。对与“睡觉”相关的语义场内的词的讨论,“觉”的读音、意义及现代汉语中表进入睡眠状态的“睡觉”的成词年代等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讨论,但众说纷纭,有些问题并没有进行非常深入的探讨,仍旧处于不甚明了的状态。这些争议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睡觉”的成词时代,特别是“睡觉”成为偏义复合词只取“睡”义的时代。“觉”是否有“睡眠”义?如果有“睡眠”义,那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与动量用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讨论与解决,为此,我们检索了大量的文献、语料,进行了一定的梳理。本文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睡”在语义场中的变化,探讨“觉”和“睡觉”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一、“睡”在语义场中的变化
蒋绍愚在《古汉语词汇纲要》(1989:19~21)一书中提到了语义场理论,包括特里尔的语义场理论和波尔齐格的语义场理论。前者主要着眼于词的聚合关系,也就是在同一个概念场上,覆盖着一个词汇场,词汇场中的各个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每一个词的意义只能根据与它相邻近或相反的其他词的意义而确定。词汇场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这不仅因为有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而且因为一个词意义的变化会影响到与它邻近的词,使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睡”这个语义场就是如此。
“睡”这个语义场包括表示“睡觉”义的“寝”“寐”“卧”“眠(瞑)”“觉”和表示“睡醒”义的“寤”“觉”“醒”。其中,在上古时期①,“寝”和“寐”都经常使用,但“寝”泛指睡觉,不管睡没睡着,而“寐”则是指睡着了。此外,“眠(瞑)”由“闭上眼睛”引申为“睡觉”义。《说文?目部》:“瞑,翕目也,从目、冥,冥亦声。”“卧”是指“凭几睡觉”,而“睡”则是“坐着打瞌睡”义。《说文?目部》:“睡,坐寐也。从目、垂。”在现代汉语中,“睡”具有“睡觉、睡眠”义,它在“睡觉”语义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那么,“睡”是怎样在这些词中脱颖而出,成为常用词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关于“睡”义的引申,以及在“睡觉”语义场中的地位的变化并没有太多的争议。王维辉在《东汉―隋唐常用词演变研究》(2000:156~157)一书中阐述了“睡眠”义词汇系统中的词的地位、常用性的变化。他指出,先秦汉语表示“睡觉”最常用的词是“寝”。战国开始出现“卧、睡、眠(瞑)”三个新词。从战国后期起,“卧”逐渐战胜“寝”,并在两汉时期成为表“睡觉”义的主导词。东汉三国时期,“卧”“眠”“
睡”三者混用,但“睡”始终处于次要地位。晋代以后,“眠”渐占上风,到南北朝后期基本取代“卧”,口语和书面语都以用“眠”为主了。在唐代以后的近代汉语阶段,“睡”又替代了“眠”而成为现代汉语表“睡觉”义的唯一口语词。粗略地说,这组词在汉语发展史上经历了三次更替:“寝”(战国以前)―“卧”(战国两汉)―“眠”(魏晋南北朝)―“睡”(近现代汉语)。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