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这些人,那些事这些人,那些事 罗才军这个题目,是借用了吴念真先生的一本书的名字。读吴念真先生的这本书,每每都为书里的这些人、那些事而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想到自己一路走来,也有这些人、那些事值得讲述并且铭记。当然,这些人,那些事说的都是语文的事。可仔细想来,似乎又比语文宏大得多。一我在小学阶段十分幸运地遇到了三位朴实纯粹的语文老师。尤为庆幸的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学生他们都给予了特殊的关爱。也因此,我知道了语文老师是这样一种人。我至今记得我的启蒙老师教给了我认真踏实的学习品性。她是一位从民办学校转过来的女老师,姓李,在我们村里有口皆碑。她从不当面夸我,但每次遇到我的母亲,总要喜滋滋地夸上一番,说我是她的得意门生。她对我们非常严格,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识字、写字、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的基础。现在想来其实她自己的语音并不能算标准,但她善于倾听,非得让每个孩子都拼读标准为止。至今,当有人称赞起我的语音时,我总想起李老师。到五年级,去了离村四五里的另一个完小上学,我碰到了一位姓王的年轻男老师。他上课每次都是激情洋溢,幽默风趣。我们那时候最喜欢模仿他读课文的样子,拖长了某些字眼,仿佛要把人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很是令人折服。最为自豪的是我得到一项特殊“待遇”——回家路上,如碰巧遇到骑车飞奔的王老师,他必定“吱嘎”一声刹了车,带我一段,有一次甚至送到我家门口,他才匆匆回家。我不知道这于他意味着什么,于我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不过教完我们五年级,王老师就被调走了。六年级,我又遇到一位温柔体贴的女老师,也姓王。她十分关心我们,常常与我们倾心交谈。回想起来,她是真正走进过我学生时代内心世界的人。她教语文的同时,特别关注我们的生活,好多孩子家庭的困境与艰辛,她都感同身受,并用她极大的悲悯之心善意地对待我们。六年级的春游,她知道我很想参加,但家里又舍不得花这闲钱,于是就自己掏钱安排了我的春游。那次春游,她让我待在她身边,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我,引得好多同学都羡慕不已。因此,对于她,我毫无保留,无论悲喜,都会向她倾诉。直至我自己后来也成为老师,成为她的同事,她依然如长辈一般地照顾我,总想着要帮助我。二上了中学、师范以后,老师们不再是体贴关爱的守护者,而成为了智慧的引领者和视野的开拓者。也正是在那时,我开始对语文有了新的了解,也知道了语文老师还可以是那样一种人。那是上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姓潘,是一位底蕴深厚、极具文学修养的人。第一堂课就给我们讲六书(即字的构成),让我们共同思考种种有趣的字的来源。我们都觉得大开眼界——原来平常书写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原来语文还有如此可以亲近、可以触摸、可以把玩的一面。潘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管”字,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形声字为何从“竹”部。我突然脑中闪过一个词——管弦!管该是竹子做的乐器,比如竹笛,这不就能解释“管”从“竹”部了吗?很多同学也都在苦思冥想之中。我对自己一直很有自知之明,所以不敢造次,后来看着实在无人解答我才举起手。老师温和地请我解说,我吞吞吐吐地说:“这个管字,从‘竹’部……是不是跟‘管弦’乐器中的‘管’有些联系?”老师一下子高兴起来,在讲台前转过来走过去,指着我连连说:“这个人聪明,这个人聪明!”现在回想起来,他那时真是情不自禁,以至于言语动作让我至今记忆深刻。后来的记忆中,潘老师经常会在语文课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