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的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的论文.doc

上传人:hdv678 2019/7/4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的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没有海德格尔,荷尔德林永远进入不了哲学”吗?实际上,早在海德格尔出生近一个世纪前,荷尔德林就已进入了当时哲学的中心。而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德林时,常常自作主张。在德国以外的地方,荷尔德林的名字几乎总是跟海德格尔连在一起。在纪录片《伊斯特河》中,一个名叫的当代法国哲学家说了这么一句话:“没有海德格尔,荷尔德林永远进入不了哲学。”这句话代表了法国乃至其他地方很多人对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的权威性的肯定。但是历史研究告诉我们,早在海德格尔出生近一个世纪前,荷尔德林就已进入哲学,而且是进入了当时哲学的中心。这不仅是因为在图宾根神学院上学时,荷尔德林同黑格尔和谢林是同学和好友,一起研读康德;更由于后来他首先来到当时思想最活跃的耶拿大学,聆听和研读费希特的知识学,使得他在18世纪90年代后期,能够引导谢林和黑格尔,成为德国经典哲学从康德经费希特向黑格尔转变的关键环节。他的后期诗歌(指1806年精神失常前的最后几年)尤其是与当代哲学家们的对话,大约是但丁以后最哲学化的。诗歌以外,他还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论文手稿。因此,说海德格尔的阐释才令荷尔德林进入哲学,纯属妄言。事实上,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德林时,常常自作主张,违背编辑校勘学的基本原则。其中最大的“丑闻”,发生在其《荷尔德林诗诠释》(erluterungenzuhlderlinsdichtung,,以下简称《诠释》;有孙周兴中译本,但是除非特别说明,本文中荷尔德林诗文和作品标题乃至海德格尔的引文均为我自己的翻译)中的第二篇《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在这篇论文的开头,他从荷尔德林诗里选摘了五个句子,作为该文的“主导词句”。其中最后一个,可以译为“充满功德,然而人诗人般住在这地上”。海德格尔十分钟爱这句“诗”,所以在书中别的文章里也反复引用。然而他从不提醒读者,这句话出处的真相:被他称作“那首伟大同时又宏大的诗”,这“首”他叫作“晚期诗作”的标题为《在可爱的蓝色中……》的“诗”,其实是一篇疑文。其最早出处,是1823年出版的一本以荷尔德林为题材的小说《斐厄同》(phathon)。当时不满20岁的小说作者崴布陵格尔()声称,荷尔德林在1806年精神失常后,抓着纸就写字;他是从这样写下的一张纸里得到这首诗的。这情节是否仅为小说家言,即便不是,小说家是否忠实抄录了诗人的手稿,还是作了修改、润色和补充?这两个关键环节,我们都无法断定。20世纪初黑陵格拉特(norbertvonhellingrath)编辑的第一个荷尔德林诗歌的历史校勘本把这篇文字同与诗人生平有关的文件编在一起,并在校记中详细交待了该文本的来龙去脉。20世纪中期以后取代黑本的施图加特版(以下简称“施版”)全集编辑百士纳(),虽倾向于认为小说情节并非虚构,但对这篇所谓诗,是否忠实于诗人的原稿(如果有原稿的话),则深表怀疑。所以在施版中,它被径直当作“疑文”收在附录里,并按散文排印。发疯后的荷尔德林所作的诗(所谓“塔楼诗”,因为发疯后的荷尔德林寄居在图宾根滨内卡尔河的一座塔楼里)均押韵,有打油诗风格;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