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维普资讯
年第期台湾研究集刊
总第期.
台湾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评析
刘学敏
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
摘要:台湾年创设了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意欲通过这种社会福利性质的制度,以社
会保险分散险的方式,来达成当局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任务,并借以达到促进犯罪防治及社会
部分控制的附带目的。台湾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设计吸收了其它国家及地区的优点与实施上的
缺失,凶此有些制度内容具有领先性。然而该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出现了一些误解和偏差,台湾的
有只之士目前也正在积极探讨,力图寻求制度的理性变革,从而建构一套理性的犯罪被害人“刮法”
保护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司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台湾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立法背景
犯罪被害人补偿,是指由国家或政府当局代替犯罪人,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及其遗
族,根据其被害的程度给予相当的金钱补偿。台湾地区在年制定了《“犯罪被害人保护法”》,该
法名称虽为“保护法”,但内容却是以被害补偿为主,从而在犯罪被害人“司法”保护方面迈出了历史性
的一步。
台湾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建立,是在原有“法律”制度无法提供被害人足够的保护,被害人因
犯罪结果之处境引起社会大众的同情,在国际立法潮流及社会舆论压力之下而完成,可以说是国际环
境及台湾岛内多种因素催生下产生的。
一国际上被害人保护运动的蓬勃开展及被害人补偿立法潮流的兴起
传统刑事司法和刑事政策的重心一直摆在“被告”这个角色,无论是世纪采应报思想的报复刑论
还是世纪强调处遇思想的目的刑论,其立论的思考点,都是围绕在国家刑罚权作用于犯罪行为人所
产生的利弊衡量之上。而作为犯罪真正受害者的被害人,则往往是被整个刑事司法体系所遗忘的一群
人,其被害的惨状及诉讼程序中的困境,始终被制度化地加以漠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被害
作者简介:刘学敏,女,湖南邵阳人,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政策学、
司法制度的研究。
· ·
维普资讯
人学的发展,特别是世纪年代前后,随着人权观念的高涨、对犯罪被害人的实证调查的展开及
大量材料的披露,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鼓吹,使“被遗忘的被害人”重新纳入到刑事司法保护的视野,从
抽象的法益保护到强调对具体被害人利益的保护,从满足被害人的应报情感到强调被害人实质利益的
保护【‘国际上掀起了一股保护犯罪被害人的浪潮,尤以年联合国颁布《犯罪被害人及权力滥用
被害人司法基本原则宣言》,
’为高峰,并对各国各地区刑事政策和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被害人保护运动的推动下,为了建立社会安全体系以稳定社会情势,英美法系国家积极促成被
害人补偿制度的建立。年,英国刑罚改革家女士,在《观察者》报纸发表《为了被害
人的正义》一文,倡导对于遭受生命身体伤害的被害人给予国家补偿。年英国劳
动党议员正式向国会提出犯罪被害补偿法案。受英国动向影响,年新西兰率先颁布了世界上第一
部《犯罪被害补偿法》,年英国也颁布了《刑事伤害补偿计
划》·,美国各州于年也先后制定犯罪被害人补偿法。
世纪年代后,瑞典、德国、荷兰、法国等国相继跟进。亚洲国家及地区中, 日本最早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