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doc

上传人:漫山花海 2019/7/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供给侧改革论文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 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市场化基调供给侧改革的全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这里的结构首先就是指产业结构。虽然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体量正在逐渐壮大,但总体而言三次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尤其是诸如煤炭、钢铁、电解铝甚至一些新兴行业的产能都存在着严重过剩,同时还以重资产为主,服务等相关的轻资产占比非常之少。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去产能”的方式纠正行业内部趋同现象,并有效提升产业层次,进而形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外部更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有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一直在我国结构调整中被派上主力用场,如政府下达量化指标,财政给予投资补贴,抑或由政府直接出面推动资产联合与企业并购,等等。必须承认政府在产业结构中调配资源与立竿见影的作用,而且由于中国存在着明显的地方与行业保护,特殊条件下仅仅靠市场并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甚至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这样,在市场并不能实现自我出清的情况下,需要政府以铁腕力量予以推进。但是,许多情况下由于政府很难先知先觉,甚至有时候还是后知后觉,也很难对究竟什么是合理的产业结构作出准确的裁量,故采取由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在我国所产生的结果一直并不理想。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政府应当把握好市场出清的火候,一旦“看不见的手”具备了自我修复与完善的功能,政府就应该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市场。退出结构调整阵营的政府其实有着可以发挥自身能量的更广阔的策略性空间。政府应当确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同阶段角色的准确定位,尽量不干预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活动,以此观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是一场体制性改革。动力结构转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侧的角度观察,拉动经济增长靠的是传统“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与消费;从供给侧观察,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劳动、资本、效率三个方面。需求侧管理是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增长进行短期刺激的方法,如金融危机期间中央政府抛出4万亿投资与10万亿元贷款后将经济增长迅速拉回10%以上的增长轨道,比较而言,供给侧改革则能形成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动能支持。经济的增长必须转移到供给侧管理的轨道上来,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同时,重在激发劳动、资本、效率三大要素动能,而在三大结构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效率要素。为此,需要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充分释放微观主体的资源配置效率;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需要构建各种技术服务平台体系,促进科技与生产的快速匹配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需要改革与完善现行教育与人才评价体系,加大职业教育比重,提高全民择业与就业技能以及劳动产出的效率;要切实排除体制机制阻碍,焕发与激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效率;要进一步打破垄断,释放更广阔的产业空间,引导民间投资热情,支持与强化民间资本的扩张效率。供求结构匹配:增强供给有效性一方面是国人出境旅游时海外购物成风,甚至连马桶盖、电饭煲等日用品也不惜千里迢迢去国外采购,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出现Zara、优衣库等传统快消品的大肆攻城略地;国内产品设计创新不足和质量水平不高,不能与日益升级的需求形成有效匹配,即所谓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配。为此,需要通过扩大有效供给,来满足消费需求。必须强调,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而言,企业除了被动地按照消费需求改善供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