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苏轼诗词中的狡狯技法 苏轼书法技法.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轼诗词中的狡狯技法 苏轼书法技法.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19/7/8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轼诗词中的狡狯技法 苏轼书法技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苏轼诗词中的狡狯技法苏轼书法技法苏轼诗词中的狡狯技法作者:朱新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5期苏轼写诗词常用狡狯的手法。刘贡父《彭城集·见苏子瞻所作小诗因寄》诗云:“千里相思无见期,喜闻乐府短长诗。灵均此秘未曾睹,郢客探高空自知。不怪少年为狡狯,定应师法授微辞。吴娃齐女声如玉,遥想明眸嚬黛时。”刘贡父认为苏轼诗中含有微辞,很显狡狯。苏轼写诗词常用的狡狯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戴着抒情面具,抒写心中惆怅;另一种是巧妙运用比喻和典故,怨刺新法,抨击时政。苏轼写诗词常用的狡狯手法之一是戴着抒情面具,抒写心中惆怅。这种类型的抒情诗又分为:借鸰原之思寄寓情怀和借悼亡契机来寄寓情怀这两种类型。请先看《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据《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复雅歌词》说,东坡这首《水调歌头》之后八年的元丰七年(1084),“都下传唱此词”,内侍录呈神宗。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曰:“苏轼终是爱君。”乃命量移汝州。据此记,神宗曾认为是以向往“天上宫阙”隐喻其向往君主之心。与苏轼同时代的刘贡父诗云:“千里相思无见期,喜闻乐府短长诗”“不怪少年为狡狯,定应师法授微辞”。他认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了狡狯手法,含有微辞。的确如此。屈原写《天问》,借向天质问,寄托情怀:天有天道,邦有邦道;奸臣当道,君王不察,“朝謇夕替”,志不得伸。李白写《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借问青天,抒发有才不得尽用的苦闷。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青天”与“天问”“把酒问月”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借“问天”来道人世间的惆怅事。苏轼早年因受到党同伐异者的攻击与诬陷,神宗不察,不得不自遣外放。又怕连累昆弟,不敢直接接触,只好“千里共婵娟”。唐人韦瓘(假托牛僧儒之名)的小说《周秦纪行》有诗云:“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苏轼在此借用小说《周秦纪行》中的诗意,进一步抒发了对朝政不满、欲仙出世的思想感情。诗人想象乘风归天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但“人攀明月不可得”(李白《把酒问月》)。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进不了天宫,便“起舞弄清影”,他感觉到“何似在人间!”怎么像是在人间呢?“此便是神仙矣!”诗人对月难眠,知月不可长圆,那么人也就不可能没有不如意的事。既然如此,人世间的惆怅事也就很正常了。全诗借“问月”来道人世间的惆怅事,又借“月有阴晴圆缺”的常行来消解惆怅。但从表面上看只是写月圆而人不能圆的鸰原之思。这种借鸰原之思来写人世间的惆怅事的写法实为狡狯,可遮人耳目,避免横祸飞来。再来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这天夜晚,当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思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这恐怕不仅仅是依从父命,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且是感于身世吧。苏轼对其“十年飘然”所经见的民生疾苦和所遭受的个人愤怨,总想一吐为快。这“十年”是苏轼丧父、亡妻、遭诬、外迁、屈辱的“十年”。年届四十,已鬓白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或许会“笑问客从何处来”。“十年飘然”,举步维艰:王安石的连襟谢景温诬奏我扶父葬返川时,在舟中贩运私盐,我不得不自请外任;眼下吕惠卿权极人臣,炙手可热,人品低劣。卑微,则攀附,事王安石如父子;得势,则落井下石,以信弹劾王。吕惠卿于我,更是置我于死地而后快。在密州,“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此词在悼亡的契机上有所选择,将自己的人生遭际、政治情怀都寄托在悼亡的梦境苏轼诗词中的狡狯技法之中,一吐为快。《庄子·天下篇》称老子道术所诫曰:“锐则挫矣。”太直露,则易受挫败;相反隐而不露,则可攻克巨大难关,没有人能同他抗争。隐而不露、寄寓情怀,显然要比锐要好。陈师道评此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显然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词。这正是苏轼的高明之处:选择悼亡契机寄托自己的人生遭际、政治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