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绿春县生物产业产业重点项目发展规划.docx

格式:docx   大小:90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绿春县生物产业产业重点项目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pppccc8 2019/7/9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绿春县生物产业产业重点项目发展规划.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绿春县生物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规划(2013—2017年)长期以来,绿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过去的五年,县委、县政府把生物产业发展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生物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骨干优势产业,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认真贯彻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12〕13号)和《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决定有关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云办通(2012)3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县生物产业发展,提高生物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特制定《绿春县生物产业重点项目发展规划(2013—2017年》。一、绿春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长期以来,绿春县十分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全县上下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形成了七、八十年代以开发茶叶为重点,九十年代以种植橡胶为热区开发首选项目;近年来,又加大了生物产业的开发工作力度,大力培植绿色生物产业。橡胶、茶叶、草果、八角、紫胶等五大传统生物产业有了新的提升,中药材等新兴生物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生物产业培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全县生物产业原料基地面积达132万亩,。其中,生物农业产业种植面积26万亩,;生物林业种植面积84万亩,;生物医药(含香料型药用植物)种植面积18万亩,;生物质能源4万亩,。生物产业在全县产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数据来看,绿春生物产业面积多,产量大,但生物产业的效益却不尽人意,整个生物产业仍处于产值低、效益低的状况。一是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绿春虽然已培植了130万多亩的生物产业,但是,由于生物产业龙头企业深加工能力不足,生产与加工脱节,绝大多数生物产品都以靠卖原料为主,得不到加工的利益,生物产品贱卖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二是缺乏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特别是缺乏对发展生物产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全县生物产业培植的信贷资金难落实,做大做强生物产业难度较大。三是“品牌”意识不强。绿春县各生物企业缺乏商标意识,商品名称各自为阵,没有主打品牌,产品知名度低,缺少行业自律。品牌过杂、甚至知名商标仍是空白的状况已严重地影响了全县生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物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四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产业效益较低。一切产业培植都需要资金,由于绿春财力十分薄弱,无力安排生物产品深加工扶持资金,普遍处于大面积、低产值的状况,产业单产低、产品质量低劣;加之,缺乏对龙头企业发展生物产品加工的资金扶持,发展生物产业的信贷资金难落实,仍然存在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五是生物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绿春生物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小,经营分散,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和牵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尤其是带动能力弱,不少企业管理粗放、成本高、效益低、产业链短,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利用率不高。六是制约因素多,做大做强生物产业难度大。由于绿春特殊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生物产业开发成本高,缺乏吸引力,引进外商到绿春参与开发生物产业难度较大;加之,县境内民间资本存量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较少,有实力的种植户、专业户缺乏对生物产业开发的认识,外商投资企业和县内龙头企业参与生物资源产业开发的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小。七是缺乏市场营销组织,缺少营销人才。广大农村劳动者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只管生产、不问市场的旧生产****惯,直接从事产品加工、营销的人才极少,大部份都坐等外地客商上门收购,把原料直接卖给外地客商,没能直接打入终端市场,这种单纯的以农业为主的劳动就业结构、缺乏市场开拓意识、缺少营销人才的状况,极大地降低了生物产业的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生物产业的发展。二、生物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意义(-)生物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绿春县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生物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生物产业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二)生物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食品安全。实施生物产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