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商业银行票据管理的漏洞及防范措施浅析.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商业银行票据管理的漏洞及防范措施浅析.doc

上传人:1006108867 2014/1/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商业银行票据管理的漏洞及防范措施浅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商业银行票据管理的漏洞及防范措施浅析
文章标题:商业银行票据管理的漏洞及防范措施浅析
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市场的快速发展
票据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票据业务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重点发展业务,尤其是在2003年后,中国票据业务市场上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疯狂增长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3年
,,%;,,增长91%。,同比增长22;、,同比分别增长4和下降79。到12月末,,同比增长17;票据贴现、再贴现余额分别为1万亿元和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下降96。
据2005年最新一期的《财经时报》报道,全国一季度的银行票据融资规模新增1,066亿元,工行票据业务创出历史新高,截至5月10日,工行累计买入票据2,,,。同时中行的票据业务增加更为惊人。中行公布的数据显示,该行一季度票据融资新增额达到475亿元,同比多增146亿元,。
票据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当中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业务发展亮点,它的快速发展既有效改善了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又进一步增强了银行盈利能力,促进了经营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随着票据业务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办理各项票据业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给银行资产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损失。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票据市场仍需进一步规范,票据业务相关法规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的典型案例及分析
(一)利益驱动,违规承兑、贴现票据案
2003年5月15日,重庆某机电公司到某商业银行下属支行申请3亿元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此时该机电公司手中并无正式承兑汇票,但承兑银行、牵涉贸易往来的出票人、背书人等材料齐全,并于贴现前一天在该行所属某支行开立了一般存款账户。某商业银行在扣下手续费之后,。机电公司凭此申请开出2。97亿元银行本票,背书转让给出票人公司,该公司又将2。97亿元贴现资金转入票据的承兑行作为保证金,最终获得了承兑行开具的正式的银行承兑汇票,票面仍是3亿元。很快地,某商业银行终于拿到了相应的真实的银行承兑汇票。这种“逆向操作”的做法,属于严重违规行为。此外,某商业银行办理的另一笔5亿元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涉及公司是某商业银行新入股的大股东之一某集团的控股子公司,申请贴现的为该集团公司的关联公司。
分析:由于票据业务不仅能使得商业银行完成票据业务量和得到贴现利息收入,而且往往以此作为一种揽存的手段。揽存是目前商业银行十分普遍的现象,因为银行只有存款多了,才会有更多资金贷出去,才会有存贷差,银行才会有利润,这是银行经营最为传统的模式,也是个商业银行疯狂揽存的原动力。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短期行为意识浓重,只图眼前的发展和政绩,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不顾长远风险产生,利用内部管理的疏漏,肆意违规作案,潜在风险巨大。
(二)内外勾结,利用克隆票据诈骗案
犯罪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