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
文档名称:

中国新型城镇化专题.ppt

格式:ppt   大小:15,222KB   页数:10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新型城镇化专题.ppt

上传人:wz_198613 2019/7/9 文件大小:14.8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新型城镇化专题.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城镇化专题21世纪,中国的城镇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的两件大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I城镇化的内涵 II中国城镇化的历程III中国城镇化的案例IV城镇化的新征程V城镇化的新机会历程驱动力新机会案例新征程内涵目录一:框架城镇化的内涵定义驱动力小结条件应用人员与效能定义条件应用小结城市化或城镇化“Urbanization”人口学: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及其带来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经济学:强调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社会学:强调的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地理学:强调的是人口、产业等等由乡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的转化和集中过程。“Urban”:城市(city)和镇(town)许多国家镇的人口规模较小,有的甚至没有镇的建制,“Urbanization”仅指人口向“city”转移和集中的过程,故称“城市化”;中国设有镇的建制,人口规模不少与国外的小城市相当,人口不仅向“city”集聚,而且向“town”转移——“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一个特点。故有学者把中国的“Urbanization”译为“城镇化”。中央文件也采用“城镇化”的提法。城镇化的内涵一:框架定义:何谓城镇化?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要素流动带来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这种转变发生的地方形成或扩大城镇、城市。人员与效能定义条件应用小结城镇化的内涵一:框架定义:何谓城镇化?城镇化的重点:过去20年城镇化的重点体现在生产结构的转变,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的持续下降,2011年一产产值占比为10%。然而,从结果上看,就业结构的转变落后于生产结构的转变,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仍高达35%;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转变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城乡消费和城乡居住方式的差距仍然巨大。人员与效能定义条件应用小结城镇化的内涵一:框架条件: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城镇或城市之所以形成,并在这个地理空间上产生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城市化”,通常是基于三个条件:密度提高、距离缩短和开放度增加。人员与效能条件定义应用小结城镇化的内涵一:框架条件之一:密度的提高密度是指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度,通常以人口密度和单位土地创造的二二产业增加值衡量,高密度带来规模效应,促进城市的形成:(1)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生产集中到一个地方的动力就越强,从而实现生产密度的提升;(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市场潜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贸易更容易实现。人员与效能条件定义应用小结城镇化的内涵一:框架条件之二:距离的缩短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度程度:对于商品和服务贸易,所谓“距离”,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这需要通过基建投资来减少。人员与效能条件定义应用小结城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