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化和精确化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系余石教授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化和精确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4次周期波动,现正经历第五次经济周期。每一次周期波动都引起经济冷热的争论。争论的其原因之一是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和准确目标。然而这个标准是有的,那就是:这个标准和目标应当是适度经济增长率或潜在经济增长率。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化和精确化所谓适度经济增长率是指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经济增长率。国际上一般以通胀率在1-3%之间为总量均衡区间。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较快的经济增长,因此以通胀率3%为总量均衡标志较为合适。通过经济模型计算得出,当通胀率为3%时,适度经济增长率为9%。这就是说,要想保持总量均衡(指社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时的总量均衡),即通胀率为3%,我国经济增长率应为9%左右。这是一种趋势,并且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例如3至5年,或更长时间。在确定近期我国适度经济增长率时,应考虑这个趋势,即以9%为增长趋势线。这意味着,今后3-5年,我国适度经济增长率为9%,%-%。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化和精确化这个标准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无论哪一个出现问题,都说明经济失衡。第一个是从总量来检验,即如果经济达到预测的适度增长率后仍出现3%以上的通胀,说明适度增长率过高,需要相应调低一些;反之,如果出现通缩,大量社会生产力过剩,说明适度增长率过低,需要相应调高一些。第二个是从结构来检验。即在经济增长达到预测的适度增长率或其区间后,如果出现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等供应紧张,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说明适度经济增长率过高,需要适当降低。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化和精确化其原因如下:国民经济是一个由众多部门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巨大系统。它们一般处于动态均衡状态。如果经济增长突然加速,脱出常态,各部门之间的动态均衡就会被打破,一些部门供不应求,成为瓶颈部门,另一些部门供过于求,成为过剩部门。经济增长速度提高越快,这种结构失衡就越严重。因此,如果经济增长达到预测的适度增长率后,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说明结构失衡,适度经济增长率过高,应该适当降低。这一方面可以减缓瓶颈部门需求的过度增加,避免结构失衡加剧,另一方面可以给过剩部门以转移过剩资金和生产能力的时间,以增加瓶颈部门供给。经过一段时间,各部门就能重新恢复动态均衡。从这里可以看出,紧运行非但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反而造成结构失衡,最后发展成总量失衡。它的另一个缺陷是资源浪费、污染加剧、技术退步。当瓶颈部门严重短缺时,其价格暴涨,达到由劣等生产条件和技术决定的地步。于是技术水平低、效益差、消耗多、污染大的小钢铁厂、小煤矿、小电厂、小水泥厂等趁机遍地开花,虽能一时造成经济虚假繁荣,但不可能持久,且贻害无穷。因此,无论从保护环境,提高技术,增进效率,减少浪费,还是从经济平稳持久发展来看,都不能允许经济长期处于紧运行状态。因此,经济增长率无论是达到还是高于预测的适度增长率,如果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都应该适当加以降低,使经济运行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之中。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化和精确化我国前一段宏观调控最突出的特点是扭转了经济过热势头,使之趋于下降,从而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但是宏观调控的力度有多大,它将使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何种程度?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需建立一个新的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增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扩大再生产过程。决定扩大再生产的因素主要是投资和生产技术效率。由于后者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因此投资量的变动对扩大再生产至关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扩大再生产过程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筹措投资资金阶段,由于我国企业投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因此投资贷款增长率是该阶段的核心指标;第二阶段是企业使用筹集来的资金进行实际投资阶段,其核心指标是投资增长率;第三阶段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阶段,其核心指标是经济增长率;第四阶段是经济增长率影响总量均衡阶段,其核心指标是通胀率。这4个阶段及其核心指标组成新的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主干。从4个核心指标的相互联系来看,投资贷款增长率是先行指标,投资增长率是次先行指标,经济增长率是同步指标,通胀率是滞后指标。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化和精确化根据经济模型的测算,上述4个阶段达到均衡时的核心指标的具体数值是:通胀率为3%;适度经济增长率为9%,%—%;%,适度区间为16%—20%;%,适度区间为8%—11%。新的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测算出4个核心指标的适度区间,但如果宏观调控的力度掌握不好,也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不是力度过大,变经济过热为过冷,就是力度过小,无法制止经济过热。对于如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