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谣言传播的话语机制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中的谣言传播为例.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谣言传播的话语机制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中的谣言传播为例.doc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14/1/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谣言传播的话语机制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中的谣言传播为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谣言传播的话语机制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中的谣言传播为例
摘要:所谓谣言,一般是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其产生和传播可能是有目的的造谣者进行信息的编造,进而有针对性大范围传播,或者是在信息传播中,由于渠道的缺失或者受众的理解偏差,造成无意识的信息的误传。无论是哪种情况,对谣言传播中的话语机制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究谣言传播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寻求更为有效的预防解决途径。
关键词:信息传播;谣言;话语机制
2011年3月11日下午,,地震造***员伤亡惨重,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在这次大灾难中,除了实质的伤亡,给各国人民带来惊恐和不安的还有一波又一波的谣言。所谓谣言,一般是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虽然谣言是未被确认真假的信息,但从其根本性上说,谣言的传播是信息传播的话语机制发生畸变而产生的后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可能是有目的的造谣者进行信息的编造,进而有针对性大范围传播,或者是在信息传播中,由于渠道的缺失或者受众的理解偏差,造成无意识的信息的误传。无论是上述的哪种情况,对谣言传播中的话语机制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究谣言传播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寻求更为有效的预防解决途径。
一、谣言传播中的话语特点
“话语”是传播学的元概念,它指大多数传播过程—不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还是较为复杂的---都包括构成信息的复杂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1]。不同的传播过程因其传播方式、传播目的及传播者的不同,会衍生出不同的话语形态和特点。谣言传播的话语特点一般为:
(一)语表达模糊,内容来源难以确定
在谣言传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是“据说”“据传”,如此模糊的字眼在大众传播中表达的是一种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内容来源的特别处理。因为谣言传播的话语表达模糊,来源无法确定,一旦有部分群体相信内容的真实性并付诸行动,剩余群体会在短时间内受到极大影响,形成盲目跟风,信息在深度、广度和力度上不断扩展,也使得那些看似毫无逻辑性的谣言在众多民众的实际行动下也变得有说服力,从而对社会的安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日本地震中影响最大的是“食用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导致人们大量采购食用盐,一时造成超市缺货。在这一事件中,部分受众相信谣言购买食盐储备,另一部分受众也许并不相信这条消息,但因为短时间内无法确定内容来源及其真假,看到别人在抢购时,心理的恐慌感上升,也会参与到抢购的行列中,如此反复,不断扩大谣言的实际影响力。
(二)息内容丰富,话语层次多样
话语体系包括话语表达方式、话语****惯和话语结构,在重大事件的谣言传播中,信息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话语层次多样,让人应接不暇,难辨真假。如在日本大地震中,谣言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名人遇难型,网民时常毫无根据的爆出某某名人在地震中已经死亡,因为死亡名单尚未公布,大多数受众又无从判断传者的信息真伪,迫于名人的影响力谣言得以广泛传播。第二种是有图无真相型。在日本地震后,网友发布了一张巨浪袭击城市的所谓
“日本仙台海啸现场图”,图上,数十米高的海浪迎面袭来。不过图片传播没多久,门户网站的工作人员就发现了这实际上是韩国一部电影的海报图片[2]。第三种是来源捏造型。日本地震后,有条来自BBC的消息,通过网络和微博广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