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偶极矩的测定.doc

格式:doc   大小:19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偶极矩的测定.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7/10 文件大小:19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偶极矩的测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的,分子本身呈电中性,但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心可重合也可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极性大小常用偶极矩来度量,其定义为:(1)其中q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d为正、负电荷中心间距离,为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电荷数量级为10-20C,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为10-30C·m。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会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定向极化度Pu来衡量。Pu与永久偶极矩平方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T成反比()(2)式中k为玻尔兹曼常数,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是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变形,这种现象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诱导来衡量。显然,P诱导可分为两项,为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之和,分别记为Pe和Pa,则摩尔极化度为:Pm=Pe+Pa+Pμ(3)对于非极性分子,因μ=0,所以P=Pe+Pa外电场若是交变电场,则极性分子的极化与交变电场的频率有关。当电场的频率小于1010s-1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下,极性分子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m是定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即Pm=Pe+Pa+Pμ。而在电场频率为1012s-1~1014s-1的中频电场下(红外光区),因为电场的交变周期小,使得极性分子的定向运动跟不上电场变化,即极性分子无法沿电场方向定向,则Pμ=0。此时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m=Pe+Pa。当交变电场的频率大于1015s-1(即可见光和紫外光区),极性分子的定向运动和分子骨架变形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此时Pm=Pe。因此,原则上只要在低频电场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m,在红外频率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诱导极化度P诱导,两者相减得到极性分子的摩尔定向极化度Pu,带入(2)式,即可算出其永久偶极矩μ。因为Pa只占P诱导中5%~15%,而实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一般总是用高频电场来代替中频电场。所以通常近似的把高频电场下测得的摩尔极化度当作摩尔诱导偶极矩。,Clausius-Mosotti-Debye从电磁理论推得摩尔极化度P于介电常数ε之间的关系为(4)式中:M为摩尔质量,d为密度。上式是假定分子间无相互作用而推导出的,只适用于温度不太低的气相体系。但测定气相介电常数和密度在实验上困难较大,所以提出溶液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溶液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无限稀释的非极性溶剂的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处的状态和气相时相近,于是无限稀释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极化度就可看作为上式中的P,即:(5)式中ε1、M1、d1为溶剂的介电常数,摩尔质量和密度,M2为溶质的摩尔质量。α、β为两常数,可由下面两个稀溶液的近似公式求出:(6)(7)根据光的电磁理论,在同一频率的高频电场作用下,透明物质的介电常数ε与折光率n的关系为:ε=n2(8)常用摩尔折射度R2来表示高频区测得的极化度。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