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大气环流;2、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名称、位置、成因3、 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气候特征。4、 掌握几种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重点1、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难点1、 三圈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风带的原因。2、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的原因学习过程:《自主学习》、 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意义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意义:①调整了全球的 分布;②是各地 变化和形成的重要因素。2、 单圈环流⑴假定条件: O(2)形成因素。高低纬间的 不均;⑶形成:(画图)赤道地区暖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形成 气压带,极地地区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 ,形成 气压带。在高空,赤道地区形成气压,极地地区形成气压,这样在北半球的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闭合的单圈环流。(4)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在不停的 着。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会发生 o北半球偏,南半球 偏,赤道上 偏。3、三圈环流赤道地区近地面空气 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形成 (注:热力原因形成的低压。)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从而使近地面形成 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直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 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暖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冷空气相比较;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 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Z间形成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 风。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和向南分流。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Z间、90°N和60°NZ间分别形成了纬环流和—纬环流。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和 O(9)市分析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 个气压带,—个风带。合作探究[绘图说明]绘出三圈环流、标注风、压带名称及风向高压低压高压90—nrlit-ktL热力冷动力冷性动力暖性动力冷性低压《课堂检测》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错误的是( )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 )温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温度比赤道地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上空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从高纬度來的冷空气在30°、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厂\于30°N J/亠审 60•乙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 西气压带、风带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太阳位置£23査压芾南风原因: 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移动方向:北半球 季北移, 季南移。移动范围:5~10个纬度。移动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气候、 气候及 气候的形成均与此有关O《课堂检测》1、读下列局部风向示意图完成各题:c0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 与太阳移动方向相反。C、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发生季节移动,而其他气压带和风带均不移动。D、 季节移动的原因在于太阳直射点的冋归运动。3•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在北半球()①夏季北移 ②冬季南移 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4、若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北移速度偏快,可能造成(1998年高考备用题)()A、黄河流域的汛期提前 B、东北地区雨季滞后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消失D、南部沿海严重干旱第4课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北半球人路上的气压中心。2、 理解海路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3、 应用气压带、风带解释气候成因及特点。重点1、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分布及东亚季风的形成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难点1•南亚季风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北大西洋亚炊大陆冰岛低乐蒙占西伯利彫高圧赤逍低气压帯北太平洋目留申低压赤逬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