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孟非精彩评论.doc

格式:doc   大小:79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孟非精彩评论.doc

上传人:cai.li.bin 2019/7/17 文件大小:7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孟非精彩评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天价绿化是从哪里来的(2010-12-1410:19:16)《扬子晚报》12日报道,苏州的朱先生开车遇到意外,冲进了路边绿化带,撞伤5棵树,分别是羽毛枫、五针松、罗汉松等。没过几天绿化公司给朱先生寄来罚单,总共要朱先生赔13万元。今天中青报文章质疑说,城市绿化有没有必要种这类天价树木。浙东小城,地处亚热带却非要种一些热带树木,一到冬天,时不时就有保养不好而死掉的热带树木横尸路边。那些热带树,不说售价,单说运价肯定就低不了。最近有新闻说珠海、广州却要种罗汉松这寒带的树,结果难免天价。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让热带的树回热带去;让寒带的树回寒带去;各得其所,有什么不好?       前些年我曾经在节目里专门说过类似事情。那个时候南京的鼓楼广场上不知道什么人决定搞来几颗高大的热带名贵树种,结果天刚一凉就要拿塑料布包裹起来。南京的冬天长达三四个月,这些热带树种一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被塑料布裹着,更要命的是那种塑料布没过几天就被风刮破了,又被路边的尘土弄得脏兮兮的,在南京的最中心的广场上如同几个寒风中破衣烂衫的乞丐。当然,最终这几棵树好像还是难逃一死。看了中青报这篇文章,我似乎可以认为干这种蠢事的城市不止一两处,而是比比皆是。       我曾经很不能理解,绿化是一件比较有技术含量的事情,需要有专业人士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在适合的时间种植。每个城市不都有绿化所、园林局之类的专门机构吗?为什么还干出这种蠢事呢?其实有些情况,我们这些老百姓是不知道的,除了一些***因素之外,长官意志有时也相当可怕。前不久南方某市媒体圈一个朋友告诉我。北方某省一位高官调到他们那当书记。一次视察市容市貌时新上任的书记说,你们这里的树太少了,而且这种树不好看,我在**市时,那里种的全是**树,效果很好嘛。于是,该市上下连夜紧急动员不惜代价在全国急调那个树种,因为数量太大,一时难以凑齐,只能一个区一个区的种。为了应付书记检查,各区之间只能互相拆借。当书记视察完这个区后,另一个区连夜去把那些树移过来接受检查。这件事情在当地坊间传为笑谈。我的朋友听一个园林专家说,这些树要不了几年必死无疑。因为那个树种适合北方的气候,在南方无论你怎么精心伺候都很难存活。而他们城市原先大量种植的树种不仅便宜而且特别适合当地气候和环境,根本不需要特别打理就能枝繁叶茂。这件事情里的很多地名和树种的细节我都知道,基于大家可以理解并可以原谅的原因,我只能说得含糊一些。       这里面牵涉两个问题。第一,这种专业问题,专业人士为什么不敢向上直言?第二,作为党政主官,对于专业技术很强的领域做指示的时候是否可以谦虚一点,事前多做一些功课或者先听一些当地专业人士的建议呢?解决北京交通拥堵要在交通以外想办法(2010-12-1509:20:55)前天我读报关注了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推出的综合措施,这几天中央媒体还在持续在报道,甚至有观众在我的微博上给我留言让再谈北京的交通问题。今天的中青报再次登出文章《先整治公车再治理拥堵》,文章提到14日央视评论员《朝闻天下》里说“公务用车不应只是零增长,而应该负增长。”这和我在前天节目里表达的观点几乎一模一样。今天我再谈北京的交通不想再谈公车了,因为关于公车对于治理交通问题和政府形象的意义以及公车消费的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也已经被各种媒体反复引用,已经成为全民性的常识,多谈无益了。关于北京的交通我想谈以下两点人们有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        第一,媒体和政府都在反复强调发展公共交通的重要意义,仿佛今天北京的交通拥堵是公交不发达的产物,仿佛只要公交线路够多,地铁线够长,那些买私家车的人就会放弃初衷选择公共交通。真是这样吗?根本不是!今天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私家车发展过快的因素远远大于公交发展缓慢的因素。你稍微调研一下就会知道,北京这十几年来公共交通的发展是飞速的,但是这个速度仍然赶不上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事实是,无论你的公共交通怎样发达,怎么廉价,哪怕实现公交免费,也不可能让市民放弃私家车出行。你将心比心问问自己就知道答案了。        第二,大幅提高停车费和车位费会遏制私家车的快速增长。这也完全是闭门造车,想当然的结论。今天央广新闻还在报道,北京治理交通拥堵措施中气势汹汹地提到要大幅提高私家车的使用成本,结果是北京市近期私家车销量猛增,很多4S店甚至预言,年底这波消费提前预支了明年的购买力。这个活生生的现实证明了靠提高使用成本来遏制私家车进入家庭的速度是一种幻想。除了增加政府收入之外,于解决交通压力根本没有作用。既然坐车也是堵,开车也是堵,我为什么不选择在自己车里呢?起码不用挤,还有点舒适度吧?       那怎么办呢?在我看来,继续修路,发展公交、限制公车等等措施都可以用,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不仅微乎其微,而且投下去巨大成本所产生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