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节校园网体系结构第二节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第三节网络设备选型第四节网络设备连接第五节校园网管理第六节校园网故障诊断第七节校园网组建与服务配置校园网通常采用三层的网络架构设计,即: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核心层;核心层是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实现骨干网络之间的优化传输,是整个网络基础设施的核心和枢纽,也是整个网络流量的最终承载者。对该层进行设计时,网络的可靠性、高效性、冗余性、容错性、可管理性、适应性、时延都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尤其是冗余性、可靠性和高效性尤其重要。所以对核心层的设计以及网络设备的要求十分严格,性能要求非常高,通常采用高带宽的千兆以上交换机,采用负载均衡功能等等,来改善网络性能。汇聚层:汇聚层是网络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的桥梁,用来连接核心层节点和接入层节点,通常是建筑群的信息汇聚点,为接入层提供数据的汇聚、传输、管理等功能,还可以限制接入层对核心层的访问,保证核心层的安全和稳定。汇聚层采用的设备性能要求相对也较高,通常采用可管理的三层交换机或堆叠交换机,汇聚层设备之间以及汇聚层设备与核心层设备之间多采用光纤互连,以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和吞吐量。接入层;接入层是最低层,向本地网段提供工作站接入,是用户连接网络的接口,它应该具备即插即用的特性。因此在设计接入层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网络的功能性、使用的方便性、可维护性等。在设备选择上,性能价格比、端口数量等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综合布线系统的构成;根据北美的ANSI/TIA/EIA-568A和ANSI/TIA/EIA-568B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包括6个子系统:即建筑群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水平子系统、配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CampusSubsystem)建筑群子系统是针对楼群而言的,实现建筑物之间的相互连接,由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综合布线线缆、建筑群配线设备、跳线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组成,一般采用地下管道或电缆沟的敷设方式。设计时考虑到以后备用,需预留一定数量的管孔。(RiserBackboneSubsystem)垂直干线子系统是针对某个建筑而言的,是建筑物内网络系统的中枢,提供主干电缆的路由,它将各楼层的水平子系统联系起来。实际使用中,主要是实现总机房配线器与各楼层机房配线架之间的连接。介质可以是光缆,也可以是同轴电缆或者垂直的大对数双绞线。双绞线的传输距离是100米,因此,大楼垂直主干线缆长度小于90m时,会选择大对数双绞线,超过90米后,需采用光缆。此外,布线走向应选择干线线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HorizontalSubsystem)水平布线子系统主要涉及同一个楼层之间的线路连接,将垂直干线子系统架设的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实际安装时,一端从楼层交换机端口出发,经过楼层配线间或设备机房的管理配线架,另一端接在信息插座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是到信息插座,而不是到终端用户。传输介质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以及经济情况确定,一般是超5类、6类双绞线,目前使用光缆的也越来越多。此外,如果采用双绞线,要注意整个水平布线长度不能大于90米,尽管双绞线的最大长度是100米,但是要为工作区中终端连接线预留10米的距离。在水平布线子系统中,走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吊顶式,也就是以线槽或线管方式沿墙壁延伸到天花板,一直到楼层配线间天花板,然后再从楼层天花板走线到楼层配线间的楼层配线架。另外一种是从地板下走线,以布线槽或线管方式穿过墙壁到楼层布线间地板,然后延伸到楼层配线架。无论采用哪种走线方式,都尽量以水平或垂直方式走线,充分考虑走线的距离,采用最短路径。。(WorkAreaSubsystem)在综合布线中,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称为工作区,通常5~10平方米左右,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定。工作区子系统是用户的最终工作区,也是整个布线系统的终端子系统,通常由计算机等终端设备、信息插座以及其间的连线组成。(AdministrationSubsystem)管理子系统是水平子系统电缆端接的场所,通常设置在楼层的配线间内,由配线架等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用户可以在管理子系统中更改、增加、交接、扩展线缆。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他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使整个布线系统与其连接的设备和器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更容易的管理通信线路。配线架是实现垂直干线和水平布线两个子系统交叉连接的枢纽,通常安装在机柜或墙上,有双绞线配线架和光纤配线架两种。根据不同的连接硬件分楼层配线架(箱)IDF和总配线架(箱)MDF,IDF可安装在各楼层的干线接线间,MDF一般安装在设备机房。一般考虑200个信息插座需要设置一台配线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