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潮州风俗.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潮州风俗.doc

上传人:fangjinyan2017001 2019/7/19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潮州风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过年”。除夕之前,全城百姓都在忙着四件事,这是过年的前奏曲:谢神、备粿料、扫舍和买年货。潮俗,年冬至过后,家里要谢神。备粿料做粿,是将大米和糯米,分别浸于水中几小时,使米质松疏捞干后于石臼中舂成细粉,晒干。这是做(米旁加果)的主料。小户人家,家里没有石臼间,就要到邻居大户人家“借臼”。那时,邻居之间的人情味很浓。扫舍要选择吉日,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日,各家的主妇最忙,把屋子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对一些常年少用之物,都要清洗。此种民俗,与现在提倡的爱国卫生运动很一致。买年货视家贫富而定。一般的年货为京果海味,家禽蛋品和豆制品。鲜活的年货,则留在过年时购买。供送礼用的江浙食品,如南京的板鸭脯,金华的火腿,都很畅销。在忙完这四件事之后,十二月二十四日,传说是“神上天”之期。是日,家家户户都要拜“糖桃”。一方红纸,上面用软糖摆成一粒桃子的形态,称为“糖桃”。此物沾住“灶王爷”的嘴,让其“上天说好话,落地保平安”。“神上天”之后,从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小月推前一天),这三天是各家制(米旁加果)馅和做(米旁加果)之期。过年的粿品有三,鼠壳粿,又称乌粿,挲粿包和菜头粿。粿的粿馅有绿豆、红豆、芋呢和花生糖四种。有人说:“潮州妇女好做粿”,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风俗如此,你就是不吃粿也得学会做粿。新媳妇若不会做粿,逢年过节时日子就不太好过了。过年祭祖,要到除夕日下午。过年,家里已成年有收入的小辈,要给长辈送“压岁钱”,长辈也要对未成年的小辈给“压岁钱”,户户如此,体现了尊老惜幼的美德。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团聚吃年饭。若是开商店之家或受雇于人者,则在店里吃年夜饭。年夜饭要吃蚶,意为“合赚”(盈利成倍)。要吃猪血煮蒜,吃猪血意为“发财”,吃蒜,顺口溜说“食蒜有钱囤(潮音劝有钱可藏之意)。”店里的年夜饭,在吃得觥筹交错,杯盘狼藉之后,店主就给员工发“压岁钱”。(当年还没有发明“奖金”一词)按一般规矩,“压岁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额,也有发相当于二个月的工资额的,叫做“双压岁”。酒足饭饱钱拿,店主就宣布店中员工或提职,或提薪,或辞退。对被辞退的员工,说了“请另谋高就”和“店小水浅养不起大鱼”的门面话,被辞退的员工就陷于失业的群体之中。商店对办事得力人员或掌握技术的师傅,年终还要再送一笔钱,叫做“食青”。这是一笔白用免还之款,店主发“食青”钱,就是要留此人在店,不让其“跳槽”之意。除夕之夜,全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贴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对春联最常见,但对其义能周知者却不多,主要是“桃符”二字。古时,新年以二桃木板悬门旁,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藉以压邪,谓之桃符。后来渐次演变为将此四字分左右写于大门之上,省去桃木板。现在,潮州城里有些百年以上的老屋,大门上尚有此四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这对联语是明朝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在未及第之前,写给孙畔村的孙员外六十华诞之期的贺寿联,后来渐次演变为春联。此联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现在街上的任何春联摊子,都可见到,但多数人却不知此联的来由。这是联坛佳话,不可不记。除夕贴春联,除旧布新,图个吉利。市上的春联,都是吉祥如意的话。此俗在建仄已不大讲究,把春联的下联错贴为上联的随处可见,人们对联语的认识正在日渐淡化。除夕之夜不睡觉,称为“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