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李镇西:不要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李镇西:不要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9/7/23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李镇西:不要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李镇西:不要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如何保持做教师的***?怎样与叛逆的学生相处?作为老师,您对这些问题很疑惑吧。小编请来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来给您答疑解惑。“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孙凤霞:李老师,我班上有几个学生特别逆反,老和我对着干。如何和这类学生相处?李镇西:逆反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但却不是他们独有的心理,***难道没有逆反的时候?只是不那么突出罢了。我说这点,就是想告诉你,要从容而淡定地看待孩子的逆反,甚至理解他们的逆反。当然,理解不等于迁就,但因为逆反而和孩子对立,显然达不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因此,我首先还是要强调尊重,这是教育的前提。这里的尊重体现在——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应该善于倾听。必须摆正师生关系,不能仅仅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还应该认识到,师生同时也是平等的朋友。既然是平等的朋友,那么当朋友向我们诉说的时候,我们当然应该耐心地倾听,并用温和的眼神鼓励孩子畅所欲言,一吐为快。我们要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没等孩子说完便因为他们的“逆反”而自以为是地打断,只会使他们更加逆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孩子的理解,不是从***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一颗孩子的心去理解。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既然是孩子,他们的观点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他们的想法也不可能都是成熟的,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否则便是老师的失职。但是这里的“引导”,不应该是不着边际的空洞说教,更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训斥,而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建议。在谈心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会不知不觉把我们当作朋友,进而更加信任我们。@人在征途:李老师,现在的学生很难管,怎么才能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李镇西:送你一句话: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保持童心的教师最幸福”@遇见:您做了这么多年老师,觉得做老师幸福吗?我觉得工作很累很琐碎,压力特别大,老师如何拥有职业幸福感呢?李镇西:无数人问过我:“李老师,你有没有产生职业倦怠的时候?”我说:“如果我说我也有过,你们可能会觉得我很真实,会认为李老师‘是人不是神’,但那恰恰不真实,因为真实的情况是,我从来没有产生过职业倦怠。也许有人认为我的答案很假,但我必须诚实。”不累而且幸福的原因仅仅两点:保持童心,随时和孩子一起玩儿;不停创新,让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