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种群的特征》教学模式介绍:发现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PPT投影:对于某水体中的鱼,何时捕?捕捞多少才能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头羊,既能保护草原,又能取得最好经济效益?引入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引入教学主题:种群的特征。根据教材的实际需求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层次由浅入深的各个小目标,让学生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诊断反馈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从教学程序上看,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辩证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确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病毒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通过PPT投影:对于某水体中的鱼,何时捕?捕捞多少才能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头羊,既能保护草原,又能取得最好经济效益?引入激发学生积极讨论,老师趁机导入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