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
在20世纪的历史风云中,马克思主义一直受到世界思想界的关注与重视。
100多年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纪大战的浩劫,经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
无论世界经历怎样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世界思想界难以回避的强大“磁场”。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
如出现了“西马”:
卢卡奇、葛兰西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柯亨等。
如出现了“生马”:
莱斯和阿格尔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理论;奥康纳的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科沃尔的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福斯特和博客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等。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武装全党,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然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并不意味着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理论结论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这一理论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它只有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败经验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由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时间证明了得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即中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