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囚绿记(教案)、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文本圈读批注的方法来研读课本。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技巧,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诵读、文本圈读的方法,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概括绿的象征意义。(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理清作者的情感线索,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寄寓的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1)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作者“择绿——近绿——囚绿——释绿——怀绿”的情感线索。(2)教学难点:基于学情分析,如何深刻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囚绿”的深刻含义是此课难点所在。,因而在圈读时往往难以抓住关键字句,对文本的象征手法的不能做到深度思考与领会,在语言表达方面部分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文本诵读法、文本圈读批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利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集体和个体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积极的情感体验;老师再用示范引导学生以圈点批注的方式探究文本,然后组织学生课堂上的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心得。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满足了学生交流心得和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1)课堂导入:由春天和绿的象征意义引入,引起学生兴趣。冬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脚步也近了,春天的主色调是什么?是绿!绿色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们眼中的绿代表什么?绿代表着生机勃勃,代表着希望,总的来说,绿象征着生命。那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抗日战争的时代,感受烽火连天的环境下,仁人志士眼中的“绿”是否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陆蠡的抒情散文《囚绿记》。(2)(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是现代散文家和翻译家。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并在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代表作有《海星》、《竹刀》等。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囚绿”,就是指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