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逐步积累研究图形特征的经验——《认识长方体》教学设计说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杨仙逸小学陈树德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同时还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与学的统一是整体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相互融合,达成目标的有效方式。二、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及说明(一)关注“已经学”、“正在学”、“将要学”的联系,引领学生逐步积累研究图形特征的基本经验正在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将来要学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对“怎样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新思考。在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之前,我设计了带领学生简要回顾研究平面图形特征方法和过程的环节,目的是唤醒学生研究平面图形特征的经验,为后面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提供帮助。即“研究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会从图形的边、角、顶点这几部分去研究”,那长方体我们该“从哪几部分去观察和研究呢?”,带领学生感悟、体验、巩固研究立体图形特征的基本方法。研究“其他图形的特征”(巩固方法,形成经验)研究“棱和顶点的特征”(运用方法,再次体验)研究“面的特征”(探索方法,初步感悟)(1)第一步,研究长方体的面,初步感悟研究立体图形特征的方法。尽管认识长方体是学生第一次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还没有什么研究经验,但是此前学生已经学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因此研究平面图形特征的方法,他们是有一定的印象的,即“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角分别是什么角?角与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边与边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这些已有经验的启发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数一数”、“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发现了有关长方体面的秘密,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面在位置上相对的,而且这些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学生每一处发现,老师都有意识地及时引导学生对研究的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即数数量、看形状、找相互间的关系(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形状关系等),初步感悟研究特性特征的一般方法。(2)第二步,研究长方体的棱和顶点,进一步体验研究立体图形特征的方法。在研究棱和顶点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棱和顶点,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引领学生根据研究“面”的经验,在讨论之后先确定研究的思路,即研究棱的数量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顶点的数量。有了正确的方向,相信孩子们会很快找到棱和顶点的特征。而研究方法的运用肯定能加深学生对研究图形特征方法的感悟,从而逐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3)第三步,在“如何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的思考中,巩固研究立体图形特征的活动经验。在本课课堂小结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给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要你去研究它的特征,你打算怎样去研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梳理、积累研究经验,为后面探索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