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中医养生学.doc

格式:doc   大小:80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养生学.doc

上传人:drp539608 2019/8/3 文件大小:8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养生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保健针、灸、按摩的意义与异同三者的相同点: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调整经络、刺激腧穴为基本手段,以激发营卫气血的运行,从而起到和阴阳、养五脏的作用。三者的不同:针法:用不同针具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实施不同手法,以激发经气,调整人体机能。古代曾有“九针之法”(九针:即镵针、圆针、鍉针、铍针、锋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镵针:、头大、末端尖锐、用于浅刺圆针:、末端卵圆、用于揩摩鍉针:,末端钝圆如黍粟,用于按压圆利针:,圆而锐,用于急性痹证铍针:4寸长,阔二分半,两面有锋如剑,用于脓肿外症。毫针:,细小,最常用。锋针:,末端锋利,用于刺络。长针:7寸长,细长,用于深刺。大针:4寸长,粗大,原用于关节水肿,后人作火针用。灸法:采用艾绒等药物,借助于药物烧灼、熏熨等温热刺激,以温通气血。按摩:用手指、掌或辅助按摩器械,对人体经络、腧穴、肢体、关节等处,施以按、点、揉、搓、推、拿、抓、打、压等手法,以舒经活络、和调表里。三法各有特长:针刺有补有泻,灸法长于温补、温通,按摩侧重于筋骨、关节。中医养生中,灸法和按摩运用较为普遍第二节针刺保健作用刺法原则常用针灸保健穴位1、中府:宣肺理气、平喘止咳2、少商:清热、利咽、开窍,是急救穴之一3、合谷: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4、曲池: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5、迎香:清热散风、通鼻窍6、足三里: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功能。7、地仓:疏风通络,防治口眼斜、流涎、眼睑瞤动。8、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9、血海:调和气血、袪风除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关节痛。10、神门:养心安神,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癫狂11、通里:安神宁心、通窍活络12、涌泉:宁神、开窍、清热13、内关: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14、十宣:清神志,利咽喉第三节保健灸法作用艾灸形式艾灸方法保健灸常用穴位1、足三里2、神厥3、膏肓4、中脘5、涌泉益寿延年穴位:关元:脐下三寸处气海:脐下一寸半处三阴交:内踝上三寸处足三里: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处肾俞:背面脊椎二边,第二腰椎旁开一寸半处气海、关元二穴保健方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压,或双手叠加按压。顺时针、逆时针均可,一般每次3--5分钟,或者一至二百次。最好每晚睡觉前、早上起床前做一次低血糖、出虚汗昏倒,在气海、关元二穴,用二、三根艾条集中施灸,可使阳气恢复保健推拿按摩按摩,古称“按蹻”,是我国传统摄生保健方法之一保健按摩:用手和手指的技巧,按摩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达到预防、保健的养生目的。保健按摩的作用保健按摩方法1、熨目:养睛明目,使双眼有神2、摩耳:增强听力,清脑醒神3、按双眉:明目、醒神4、摩腹:饭后摩腹,有利消化;临睡摩腹,安眠5、捶背:背部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6、摩涌泉:调肝、健脾、安眠、强身常用推拿手法抹法、搓法、摩法、拿法、推法、捏法、揉法、滚法、拔伸法、一指禅推法四季养生春季养生:春三月,从立春到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1、春季精神养生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怒伤肝。春季精神上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淮南子·时则训》:“春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2、起居调养:夜卧早起,被发缓行不可骤减冬装,春捂秋冻,“上薄下厚3、饮食调养”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春天适宜食品: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不宜食生冷粘杂之物,以免伤脾胃。4、运动调养多做有宜于阳气升发的运动:打球、散步、跑步、做操、打拳等。不可默坐,免生郁气,碍于生发。5、防病保健初春是传染病多发期预防:一是讲卫生;二是多开窗通风;三是保健穴位按摩(足三里、风池、迎香);四是口鼻保健,阻断病邪犯肺之路。《黄帝内经》养生总纲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四季的养生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要养元气的生发之机,秋冬要养元气的收敛之机。2、阴阳平衡“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终始:就是死生。生成或死亡的关键,就是要懂得“因天之序”“从阴阳则生,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