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8
文档名称:

_45___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ppt

格式:ppt   页数:9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_45___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ppt

上传人:825790901 2015/12/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_45___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要实现路由,路由器必须知道:
目的地址-最佳路由路径
源地址-管理路由信息
所有可能的路由路径


什么是路由:
有关路由选择协议的几个基本概念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路由协议在网络层工作
routing
table
Routing protocols
path selection
RIP, OSPF, BGP
IP protocol
addressing conventions
datagram format
packet handling conventions
ICMP protocol
error reporting
router “signaling”
Transport layer: TCP, UDP
Data Link layer
Physical layer
Network
layer
理想的路由算法
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
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
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这就是说,要有自适应性。
算法应具有稳定性。
算法应是公平的。
算法应是最佳的。
路由算法分类
一个实际的路由选择算法,应尽可能接近于理想的算法,在不同的应用条件下,对前页几个方面也可有不同的侧重。
从路由算法能否随网络的通信量或拓扑自适应地进行调整变化来划分,分为两大类: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非自适应路由选择)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自适应路由选择)
路由算法
静态与动态路由算法
静态路由算法
预先计算好路由表,在系统启动时装入路由器,在运行过程中保持不变。
不能适应网络拓扑和流量的变化,出现故障时必须人工干预。
实现简单,适合于负载稳定、变化不大的环境。
动态路由算法
根据当前网络流量和拓扑来选择最佳路径。
算法灵活、强壮。某一节点发生故障时,可绕过该节点,平衡负载。
算法复杂,实现难度大。
各路由器之间定期交换路由信息,增加了网络负担。
静态路由

SO

B

Network
A
在小型网络中适宜设置静态路由。
B
work
指定一条可以到达目的网络的路径
Router(config)# ip work [mask] {address | interface}[distance] [permanent]
路由器上静态路由的配置
network ---- 目的网络地址
mask ---- 子网掩码
address ---- 下一跳地址
静态路由的例子
work
ip route

SO

B

Network
A
B
分层次的路由选择协议
因特网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主要是自适应的(即动态的)、分布式路由选择协议。
方法
当网络规模很大时,将网络分成一些区域
每个区域内的路由器只负责本区域内的分组转发,而不管其他区域的情况
目的地址不在本区域内的分组全部发给指定的区域路由器去处理
特点
能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开销也比较大。
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 AS)
将整个互联网划分为许多较小的自治系统(AS)。
一个自治系统是一个互联网,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治系统内各路由器采用同一个路由选择协议,一个自治系统有权自主地决定在本系统内应采用何种路由选择协议。
一个自治系统内的所有网络都属于一个行政单位(例如,一个公司,一所大学,政府的一个部门,等等)来管辖。
一个自治系统的所有路由器在本自治系统内都必须是连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