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孔子法思想综述.doc

格式:doc   大小:6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子法思想综述.doc

上传人:iluyuw9 2019/8/5 文件大小: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子法思想综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孔子法思想综述孔子法思想综述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宋国(河南商丘)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末年的孔子。身为日渐没落的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他亲身感受了春秋后期的社会动荡与激烈变革,亲眼目睹了一向为自己所倍加推崇的西周宗法等级秩序和礼乐典章制度的全面崩溃,试图竭力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为此,孔子拼命提倡“礼治”,极力鼓吹“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手段,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儒家的理论基础,顽强的抵制当时的社会变革。孔子的法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礼”与“仁”相结合的思想祁建平,.“仁”与“法”:比较法视角的孔子和亚里斯多德[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0).“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当时宗法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伦理哲学思想体系,是“礼”的理论基础。许慎《说文解字•人部》说“:仁,亲也,从人从二。”段玉裁更说“:从人二,会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在《论语》中,孔子自己对“仁”也曾做过多种解释,都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条件有感而发的,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均出自《颜渊》)等。但是通观《论语》全篇,只有“爱人”之意最能概括孔子的仁。所谓“爱人”,即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论语》中有58处谈到“仁”“,仁”字出现了105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天下的基本原则。孔子强调在“仁”的指导下,实行“德治”,从而达到民生安乐,社会和谐的理想目标。“礼崩乐坏”首先意味着法律秩序的崩溃,因此,孔子的最高政治目标“复礼”显然包含着恢复西周法律秩序的含义。孔子非常重视人的理性,亦即强调“仁”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法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与“仁”一致,那种“恶法亦法”的观点与孔子的法律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在他看来,法与仁是统一的,仁是法的最高原则,一切违背仁的行为和现象都应该消除。同样,一切违背仁的法律也将失去效力,失去存在的理由。“仁”是孔子法律思想的出发点。然而,“仁”的确切含义却使人难以捉模。在孔子对“仁”所作的各种解释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明确地道出“仁”和“礼”的关系。“礼”就是周礼,所谓“克己复礼”就是指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周礼。“仁”和“礼”构成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谈到“礼”的有43章,“礼”字共出现了75次,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许慎《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礼起源于祭祀”。所谓“礼”,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是宗法制的副产品。但孔子所主张的礼主要是指周礼,是西周统治者所创设的有关政治、法律、道德等涉及国家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社会行为方式的规范体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