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的择业问题是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开放、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逐年增加的背景下,研究分析大学生择业心态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除了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之外,对择业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
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择业心态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期间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引导、疏导。笔者结合调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本次调查对象为福州大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2002届的应届毕业生,样本涵盖理、工、文、法、财经、外语等专业,主要采取问卷抽样调查、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2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488份,。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新特点
,但害怕面对现实
成就动机是指想要做好事情的动力,它与个人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有关,与个人的抱负高低有关,它对个体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择业中,大学生的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有着希望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倾向。他们愿意为祖。在对
“青年知识分子下基层”的看法中,“利大于弊”,“无所谓”,“弊大于利”,反映出大部分毕业生接受从基层干起的观点。对“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幸福在于享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人生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志。
然而,他们在“就业地区”、“求职方向”现实问题的选择上却与远大抱负相差甚远。在“就业地区”问题上,49的人选择“沿海城市”,24的人选择“省会城市”,20的人选择“父母所在地”,而选择“边远地区”的人仅占3。对于“求职方向”问题,选择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乡镇企业及个体、科研及教育部门、军队的比例分别是29、20、32以及4、8、4。选择前三种就业部门的占81,而选择后三种就业部门的仅占17,说明了毕业生真正愿意到基层、教育、科研、军队就业的人较少。在现实中他们绕过自己的高抱负水平,急于求成。大学生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心理上产生深刻的矛盾冲突。
,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
期望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是有实现可能性的意向。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从入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望值历经四年更加高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在
“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中,48的人认为是“经济收入”,“发挥特长”,“单位发展”,“权利高低”,持其它看法的低于5。这个问题和就业地区、求职方向的调查,反映大学生希望在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单位就业,表明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但是,同时他们又缺乏信心和竞争力。问及“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问卷显示:“有些信心”,“毫无信心”,“很有信心”。在“对择业实力的评价”中,“实力平平,缺乏竞争优势”,“自我竞争不足,缺乏竞争实力”,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共占70,“竞争实力雄厚,适应性强”。对“择业情绪的自我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波动”()、“充满自信”()、“情绪低沉”()、“亢奋”(),“充满自信”所占的比例较小。这几个调查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的实力缺乏足够信心,认为自己竞争力不足。同时,笔者还发现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社会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冲突越大。高期望值致使大学生心理冲突厉害,加之缺乏信心和竞争力,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冲突。这种理想自我定位与现实自我的对抗使大学生产生焦虑与不安,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价值目标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价值所表达的是人们最高的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它表现出人们主观能动地对人生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业制度也由过去的“统分统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