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
论文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木桶效应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从计划分配转向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如何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是高校管理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贫困大学生就业更难。根据“木桶效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的多方面努力,而作为高校的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是高校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
一、为什么贫困大学生就业更难
随着高校收费改革的深入,在大学生中间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即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越来越多的收到高校教育者的关注,并不断研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关系贫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众所周知,在当今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受到严重影响,就业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担心的首要问题。而贫困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导致贫困大学生就业更难,简要概括总结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原因:
首先,家庭支持不足。毕业生的就业不仅是学生本人综合素质的竞争,同时也是学生家庭和社会关系的较量。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网络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北大的一项调查还显示,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弟高出14个百分点。
其次,经济支持匮乏。读大学对于家庭来说是一项高投入,而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尤甚。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就业已不单单是能力的较量,也需要强大的经济支出做保障。制作简历、外部形象包装、异地求职交通食宿、通讯费、招聘会门票等等费用高昂。经济上的拮据迫使很多贫困大学生放弃了去外地求职的机会,限制了择业的范围。
再次,心理自卑严重。贫困大学生由于早期家庭贫困的影响,大多独立自强,积极上进。但是这种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是积极心理占据主流,有时又被消极氛围所覆盖,而更多的时间则表现为两种心理特征的相互交织,相互替代,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心理,外在表现为情绪的不稳定与行为的反常。如,自立自强与无能为力的心理矛盾,追求自尊与自卑压抑的心理矛盾,渴望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等。这种消极的心理自卑因素往往成为贫困大学生求职中的心理障碍。
最后,能力有所欠缺。贫困毕业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学生的培养目标单一,就是为了考大学、跳农门,因此,大部分贫困生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尤其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而这些综合能力正是用人单位在选拔人员时最看重的。而在大学期间,由于心理自卑影响了贫困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贫困大学生的能力不全面也是阻碍其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的多方面努力,而我们作为高校的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是高校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目前高校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