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新知识《减负增效》教学案例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5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知识《减负增效》教学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yzhlya 2019/8/11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知识《减负增效》教学案例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知识《减负增效》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教学案例分析 ------李飞“减负增效”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一个热点,也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其意义和价值已被很多教师所接受。但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一、     课堂提问是有效,还是无效?【案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求相差数的实际问题》教学片断:A教学:教师在黑板上贴了10个△。师:小朋友,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什么呀?生:三角形师:对,贴了多少个?生:10个又贴了6个○后。师:现在贴的是什么?生:是圆师:贴了多少个?生:6个B教学: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同样多的是哪部分?谁来分一分?生:跃跃欲试师:△比○多是哪部分?多几个?生:(……)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的提问更是引导学生思考指向的关键语言。那么,如何让教师的提问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呢?我感觉值得深思:让我们把提问更具有有效性。学生思维的激发,需要教师有效的艺术提问。数学教学中的提问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询问,它应具有一定的学****目标指向性,着眼点应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疑难点、兴趣点、和模糊处提问。在案例A教学中,一共问了四个问题,两个关于“贴的是什么”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无直接关系,两个“贴了多少”的问题几乎没有思考的价值,都是一些增加学生思考负担的无效提问。而案例B的教学简单的两次问,清晰、准确地直奔重点,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引发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再叫他们“分一分”后,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或分一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体现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     课后作业是减负,还是增负【案例】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片断(课尾)A教学:师: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第5页“练一练”3道题和“想一想”,外加配套《练****册》中相关的题。生:哇,这么多!师:表情严肃地瞪了一眼。生:无言地低下了头B教学:师: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三选一: ,你发现了什么?,拿给爸爸妈妈欣赏,说说它像什么?,不用圆规,用你找到的工具画个圆吧!生:好!(表情自然地流露出笑容)    这两个案例中孩子所表露出的心理特征是完全相反的,案例A中的学生面对这么多的作业,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态度是消极的,但却被高高在上的老师所折服,作业质量可想而知。而案例B中的学生听到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作业这么少而有趣,态度是积极的,甚至是一种享受。每次期末检测,教师B的成绩总比教师A的成绩好得多,平时的工作,看上去教师B也轻松许多。为什么呢?再作简单比较: 题量作业形式 学生表情作业态度作业质量A教学多千篇一律   凝重  积极   中B教学 少新颖独特 愉悦  消极   优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后作业虽然是课堂学****内容巩固与强化,但不是为了制止学生课后不疯玩、让他们时时学****而采用的手段。    第二,课后作业不应该是课堂知识的简单重复,不应该是枯燥繁杂的练****而应该是课内知识、课本知识的延伸,是多元化的拓展,是学生自己的探索、挖掘,——你能“挖”多深,有多少新的方法,新的感悟,就看课后你如何去完成作业了。第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