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蟹肥盘山.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蟹肥盘山.doc

上传人:szh187166 2019/8/1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蟹肥盘山.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风雪夜归人 秋风乍起,又是蟹肥时节。此时盘山的老县城以及各地农村便呈现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专卖屋、摊点;街头巷尾、道路两旁;一箱箱、一袋袋、一桶桶,摆满了螃蟹。还有田头垄侧也不乏访蟹的人群。那些沈阳、抚顺、哈尔滨、北京等地的蟹客,纷纷慕名而来。尤其胡家市场,万头攒动,叫卖声,喧嚣声,汽车的轰鸣声,人流熙熙,皆为蟹来,步履匆匆,皆为蟹往。横行雅客,无肠公子,螃蟹,构成了盘山一道独特的风景。傍晚时分,休闲自驾,看一轮夕阳铺开万顷金黄,只要你走进稻海,站在田埂之上,你便随处看见稻田之中,窸窸窣窣活蹦乱跳的螃蟹:有的沿围网乱爬,有的静伏小憩,有的淘气,径直爬上稻穗,翘首夕阳,那景致管叫你大开眼界,啧啧称赞。近些年来,盘山稻田养蟹已经形成了“盘山模式”,盘山已成为“中国河蟹养殖第一乡”的美誉。人杰地灵,“一地双收、一水两用”,离休老干部田守诚兢兢业业几十年,结束了盘山不能生产大蟹的历史,开辟了可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的先河,我们不得不感谢这位老爷子。养蟹种稻我不是内行,但说起螃蟹文化却未免饶舌。自古文人雅士尤其青睐螃蟹,故而螃蟹的笔名、诨号颇多。苏轼称之为“尖团”:“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一首诗换来两只螃蟹,看来稿费比现在的报社多多了。螃蟹也称“内黄侯”,有诗云:“从来叹赏内黄侯,风味樽前第一流”。看来有蟹必须有酒。鹿门先生(唐彦谦,唐代诗人)冠之以“蝤蛑”:“漫夸丰味过蝤蛑,尖团犹胜团脐好”,“蝤蛑”,指青盖的螃蟹,他说的是公蟹比母蟹强。团脐也是唐人卢纯尊之为“含黄伯”:“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第一”。唐诗人皮日休《咏螃蟹》:“东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短短四句,把螃蟹的本性形容描绘得形象逼真、意趣横生。更有甚者,晋代与阮籍齐名的隐士毕卓临江而叹:“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螫,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看来他的要求不再为官宦,图荣华,真个名士实至名归。被鲁迅讥为“不打落水狗的“梁实秋,在他的《槐园忆梦》中专门提到螃蟹:“……我有一位家在芜湖的同学,他从家乡带了一小坛蟹酱给我。打开坛子,黄澄澄的蟹油一层,香气扑鼻。一碗阳春面,加进一两匙蟹酱,岂只是清水变鸡汤?”名士如章太炎夫人吃了苏州的螃蟹,长叹道:“不是澄湖螃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蒋介石的原配夫人陈洁如女士知道老公最爱吃螃蟹,她特制一套啖蟹铜具,“笼屉蒸螃蟹,夜夜盼君归。”何其太雅。多年前,一友请我到他家品蟹。他说,螃蟹以蒸为上,其味不丢。那蟹是果真是上笼清蒸的,红红润润的,饱饱满满的,堆叠如山,这些甲胄之士一律称俯卧之姿。白瓷小碟摆放其侧,碟内陈醋少许,白蒜细切,飘浮其上。窗外一轮秋月,室内灯火幢幢,静剔蟹肉,满饮菊黄,那滋味岂是狂觞滥饮之辈所能意会?那就是盘山绒螯蟹,肉质细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