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性恶论与性罪论.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性恶论与性罪论.doc

上传人:phl0420371 2019/8/14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性恶论与性罪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性恶论与性罪论朱小明【内容摘要】人性的善恶问题是古今中外普遍关注的议题之一,它关系到道德伦理的基础以及向善去恶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荀子的性恶论与保罗的性罪论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同时亦有很多差异。本文拟分别从人性提出的角度、罪或恶的由来、向善的可能性和成善的途径几个方面逐一论述,详细解读二者的异同之处,并试分析出二者各自的优劣。【关键词】人性;性恶;性罪;道德;伦理。【作者简介】朱小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儒耶比较。人性是善还是恶?对于这个问题可谓见仁见智,就我国儒家传统而言,孟子的性善论长期以来处于道统的地位,而荀子的性恶论则好似汪洋大海中一片孤舟。然而,随着近代以来法制的普及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荀子的性恶论逐步受到重视,人们逐渐在荀子的性恶论与基督教的性罪论中间找到切合点。因为二者都深刻地触及到人性的幽暗面,都对人性充满了一种忧患意识,但是这种忧患并没有导致悲观,而是借着外在的他律激发起内在的自律行为,从而为道德的自我提升和精神的无限超越提供了一种实践向度。虽然如此,荀子的性恶论与保罗的性罪论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土壤的栽培和思想体系的浇灌下,二者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一、性恶论与性罪论提出的角度清代学者郝懿行认为:“性虽善,不能废教;性即恶,必假人为。孟、荀之恉,本无不合,唯其持论,各执一偏。准以圣言,‘性相近’即兼善恶而言。”[1]此话道出了荀、孟二人关于人性问题上的分歧。孔子对于人性问题只是总括为“性相近****相远”,孟子发展了孔子内圣的观点提出了性善论。而荀子则继承了孔子外王的观点,针锋相对地在反方面提出了性恶论。荀子出生晚于孟子,身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在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礼坏乐崩、诸侯争霸造成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荀子以现实的视角和批判的眼光提出了性恶论。《性恶》篇的开头第一句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提出了性伪之分:性是先天的、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而伪则是后天的、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这里,荀子吸收了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人性是本始材朴,此性是伪的基础,伪则美化、矫饰本性。可见,荀子并非人们通常以为的性本恶论者,而是认为人性本质上是一种起点,存有各种可能性,只是荀子强调了性中有恶的观点。美国哲学家孟罗指出,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人都有尽善尽美的潜质而没有天生的缺陷,即便是提出性恶论的荀子也体现了这一特色。因此,本文从这种意义上倾向于把荀子人性论称为性有恶论。与孟子的人禽之辩和人性具有善端的理想人格相比,荀子人性论提出更多的是从经验层面对人性提出了现实性的拷问。他深刻地发现了人性中的无穷的欲求和贪婪,从而积极有效地寻求通过礼乐教化和后天的修身功夫而改善人性的努力。在基督教历史上,使徒保罗是基督教初期的核心人物,是基督教神学教义的最初诠释者,更是福音事业的开拓者。巴勒斯坦地区当时处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新兴的基督教身处艰难险境,有来自犹太教的攻击和毁谤,也有来自罗马当局者的打压和迫害。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被耶稣基督呼召以后,他的生命开始了转变,从一个逼迫基督教的人变成了一个为基督教献身的使徒。保罗认为,与民族的危机相比,人们信仰的危机才是最根本的,人们所有的危机都源自罪。他第一次明确阐述罪的概念:“这就如同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