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来开始听说这个讲座是讲西游记,顿觉无聊。因为说句实话从小到大看西游记,读西游记的次数自己都快数不过来了。但是听了第一节课后发觉这课比我想象中有趣,最后通过这个讲座对西游记有了新的感悟,新的理解。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一点感悟和收获。首先是我自己对西游记态度的转变。我开始以为自己很了解西游记,自认为看了很多,也懂很多,但是后来我发觉我知之甚少啊!对于旧事物,我们总是习惯用旧的眼光。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也是发展的,即便是同一部小说,在不同时期读来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同时对于同一事情站在不同视角看问题,会有更多新的体会和感悟,只有认真去思考,去探索,才能不断向前,不断提升自我。而说到这个讲座——西游记,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僧师徒。从老师的讲座中我也学会了很多人情世故。还有每个西游人物身上之前没有发觉的一些品质和闪光点。下面沿用老师讲课的顺序讲下我从老师所讲和故事人物身上得到的一点感悟和体会。首先,讲的是唐僧。最开始对他的印象只是个严苛的佛教徒。恪守本分,但是有时候不免过于迂腐,过于固执,所以表现得是非不分。甚至有时让人厌恶。但是通过讲座后对于他,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真是因为他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没有个人爱恨情仇。他的爱不是普通个人情爱,而是对天下苍生的爱,他的迂腐和固执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我总结他:诚心向佛、顽固执着,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但有时过于顽劣,不守纪律,我行我素,但皆因教义使然,无可厚非。同时我还学会用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正确的结果,不全面的看问题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出偏差的。在执着“善”的同时,可能会做出一个错的决定然后是大师兄叫“孙悟空”,这里我和老师所讲的关于悟空的空有不同理解。空说明要通过悟“空”来对治他的傲慢和执着的习气,在最初时他的发心非常好,为花果山的同类求常生、离苦得乐而去外求法。后来才学到了无边的法力,但当他得到法力之后,心开始有了变化,即傲慢心开始升起,要做“齐天大圣”。当他大闹天宫时候,孙悟空虽有广大神通的七十二变,但仍然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此处如来佛祖的掌心则代表宇宙总规律,暗喻神通再大,也跳不出宇宙的总规律。所以,后来被压在五行山下,终究没有逃出“因果规律”。宇宙的本性是真空,因此,给他起名“悟空”,以“悟空”来对治执着神通,点化他“神通”是末而非本。《西游记》中有一集是“六耳迷猴”,在这里“六耳迷猴”暗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悟空”正是放下了对六识的执着后,才不是“迷猴”了,才正得了真正的“空性”。对于他我总结为:他是西游记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而对于猪八戒的贪图财、色、名、食、睡,要用佛家的各种“戒条”来对治,故起名“八戒”,而八戒手持的兵器“九爪钉耙”就像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喜欢用“贪婪的手”往自己这里“捞好处”。但是正如老师所讲的他的贪相对于今人来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