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统购统销后惠高的食堂供应.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统购统销后惠高的食堂供应.doc

上传人:国霞穿越 2019/8/19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统购统销后惠高的食堂供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统购统销后惠高的食堂供应◎王师式1953年底,中国出台了一项对民生影响极为深远的政策——“统购统销”,从而把地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带进数十年的票证时代。那一代人,无论谁都有太多太多、因票证引发的、或悲或喜的故事。我当时是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简称惠高)一年级住校生,在学校食堂搭伙。在学校的西边狹长地带有一座礼堂兼食堂。舞台上是老师的就餐区,舞台下是学生就餐区。就餐区摆满一排排方桌,开饭时每桌一盆菜,凑够八个人就可分菜开饭。开始饭是不分的。那时生活水平很低,大概老师的伙食费是每月10元,学生是6元。6元的伙食,当然很贫乏,糙米饭,素菜,间中食堂在周末组织学生加菜,馋了,兜里有钱就凑上两毛钱,可分到6~7块炆猪肉(红烧肉)。统购统销后,惠州规定成年居民每月大米24斤,中学生是30斤,小孩按年龄有不同供应标准。在当时这一定量是略为少了些。惠州人常说一句俗语:“万顷良田三碗饭,千间房屋一张床”,虽然碗有大有小,不能作为衡量的标准,不同人也不一样,但平常人家都用粗瓷饭碗,一碗饭就有二两,除非身体不适没有不回碗的,吃三碗是很平常的事情。那时油水少,大多数人一顿饭没有半斤粮食,总是觉得有点亏欠,劳动量大的还要多些。但那时惠州的市面都相当平静,没有太多怨言。市面上的蕃薯、竽仔、豆类也未纳入定量范畴,市场也比较宽松,有些东西可在市场买到。总的来说缺口不算太大,过得去。中学生的定量显然已有所照顾,学生也很少议论,少有怨言,但校领导却很紧张:高级中学的学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长身体、发育的全盛期,活动量大,有能吞一条牛的气量。于是校方断定30斤粮食肯定不够吃,特别是一些运动量大的男同学可能缺口更大,到时一定影响学生情绪的稳定,也影响学生的学****和健康。于是校方作出决定:互相调剂,并改食粥——相信这样大肚子、小肚子拉平,30斤定量说不定也就够了。这一天中午食堂在未开饭前已把一桶桶粥摆放在食桌旁的过道上,粥稠稠的,为了粥更有味儿,把每人5分钱的菜金也加到粥里去——加入菜脯(萝卜干)和其他一些料熬成菜粥。为了顺利落实这一计划,说不定学校还进行了贴补,量也充足,同学们都还满意。这样过了两天一场“酣畅淋漓”之后粥桶便底朝天,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有的同学就先下手为强,更出现了轻度恐慌。一些体质较弱的,一些行动缓慢的,还有女同学,还来不及回碗粥桶就空了,嚷嚷饿肚子,甚至有的说这样下去没法过了。各种意见像风吹一样渐渐漫延开来,就是多食多占的同学,也有意见,说是肚是撑得鼓鼓的,可撒了两泡尿便前肚皮贴脊背了。那时绝大多数同学一日只吃两餐,晚饭后要待到第二天中午才能进食,虽然****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但往往上午最后一节课,也难免瘪肚子翻腾,精神恍惚,眼冒金花,无心听课。班干部把意见反映上去,可迟迟没有下文。一天,那是星期天下午,后勤主任在教务处前面的空场子路过,有的同学便围拢上来向他提意见,我们的宿舍就在旁边一层教室里,于是学生愈围愈多(当然,那是星期天也不是很多人),有的同学看热闹,个别同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