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第16课-学习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69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16课-学习笔记.doc

上传人:gyzhluyin 2019/8/20 文件大小:6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16课-学习笔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16课-学名词解释:以理妨害他胜罪恶作罪五无间罪学处1、以理妨害自己所承认的观点,在道理上无法成立。比如说“火不是热性的”,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眼、耳、鼻、舌、身明显感知)、比量(推理)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但如果说“火在名言中是热性的”,那就没有以理妨害了。所以,根据理论无法成立的就叫做“以理妨害”。(属于一种佛教术语,大家应该记住。)法本P300第一段2、他胜罪或者叫根本罪。所谓“他胜”,就是守戒者在与罪业作战的过程中,彻底失败了,已经被罪业战胜了。《别解脱经》中,佛告诸比丘,若违反四种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此比丘已彻底败于罪业足下。若犯了他胜罪,此比丘不能与僧众共住、不能享用僧众的财产,必须摈除。法本P302最后一段至P303第一段恶作罪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也是一种专用名词)法本P303第二段五无间罪堕入无间地狱的五种重罪,说于《入楞伽经》第五卷、<俱舍论>第十七卷,亦称五无间业、五逆罪,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参考自《佛教哲学大词典》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在佛陀在世时才会出现,现在不会有。但一般来讲,两个僧团之间不团结,有些人在上师与上师之间说离间语,或在僧人与僧人之间搬弄是非,导致彼此的关系破裂,尤其是有些居士经常喜欢讲一些是是非非,说很多流言蜚语,致使僧团内部很不团结,这种现象基本上也属于造五无间罪。实际上,所有的僧团,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所有的出家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没有必要互相不团结。“出佛身血”,由于佛陀已不在人间,真正出佛身血也不会发生,但如果对佛经、佛像不尊重,以嗔恨心来毁坏,这些事情也接近于造五无间罪。法本P306第二段至P307第二段学处指菩萨戒的每一条戒律。(别解脱戒的戒律叫“律仪”,密乘戒的戒律叫“誓言”,虽然提法各不相同,实际上都是戒律的意思。)法本P301第二段按照本论的观点,仅发愿要利益众生,是否就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如果不是的话,那在什么情况下才得菩萨戒?仅发愿要利益众生,就像心里面想要去拉萨,但实际行动一点也没有一样,这样没有任何仪轨的发心,只可以算是愿菩提心,还没有得到菩萨戒。法本P298第一段只有依靠仪轨在自相续中真正发了菩提心,“乃至获得佛果之前,我再也不害众生,一定要帮助众生”,有了这样一颗心,依靠仪轨受持,那就成了菩萨戒。从此以后,我们才属于大乘种性的人。法本P299第二、三段我们可以同时受愿行菩提心吗?为什么?根据印度论师《释论》中的观点,愿、行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来受,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受。“同一时间”是针对殊胜修行人而言,如果自己的根基不是特别殊胜,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悲心,那不一定能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对于一般的平凡人而言,应该先受愿菩提心,之后再受行菩提心,这样的次第比较合理。所以,《释论》的观点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来解释的。法本P292第五段至P293第一段菩萨戒条中,哪些是你最容易犯的?你打算平时怎样护持这些学处?(请结合自己的修行体会作答)犯了菩萨根本戒以后,是否像违犯小乘别解脱戒那样不能恢复?对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各有什么观点?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一点不相同,如果犯了,可以重新受持。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法本P302第三段请写出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定罪,并作具体解释。1、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在相续尚未成熟、不定种性的人面前宣讲“空性”,如果对方连皈依都不懂,你就给他讲《中论》、最甚深的大圆满、最甚深的空性见,或者非要给他灌个顶不可。这种情况会不会犯菩萨戒,虽然其他经论中没有明文规定,但自己需要想一想。2、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有些佛教徒已经趋入了大乘菩提道,但你对他说:“学大乘是没什么用的,一定要学小乘才好,学大乘非常困难,要在多生累劫当中布施、持戒……多麻烦哪,还是学小乘吧!”或者“你不要学藏传佛教,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这都会犯菩萨戒。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有些人适合学大乘,有些人适合学小乘,如果一口咬定“你一定要学哪个法门”,这是非常危险的。3、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有些人在小乘当中,如果能够让他转为大乘根基的话,对他宣说一些大乘的功德,让他逐渐趋入大乘佛法,这样是可以的。但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求他一定要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如果这个人真这样做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学《入菩萨行论》,如果这个人的根基还没有成熟,你强迫地将他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