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婴幼儿的喂养
为什么要及时给宝宝添加辅食
当宝宝正常发育到4~6个月大,就应该适时让他吃辅食了。作为妈妈,需要懂得如何在这个时候让宝宝获得足够的营养,并且要开始教给宝宝必需的生活技能,如:用勺进食、咀嚼,以及分辨不同食物的味道。,可以补充乳类营养素的不足。宝宝在出生后的半年内生长发育非常迅速,6个月时体重可以达到出生时的两倍,光靠喂奶,已不能满足宝宝对能量以及铁、锌、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需求。、吸收功能的发育,有效地锻炼咀嚼、吞咽的协调能力。,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
哪些迹象表明可以给宝宝添加辅食了
首先要看宝宝体重增长的情况。一般来说,当宝宝每顿还能喝足量的奶,可是体重却长得比较少甚至不长的时候,可能就要添加辅食了。其次,还要观察宝宝是不是开始对别人吃饭感兴趣了。我们吃饭的时候,把勺放在他嘴唇上,他就张开嘴;另外,小家伙很喜欢把一些东西放到嘴里,或者可以通过上下颌的张合进行咀嚼活动等等。这时,就说明宝宝已经基本具备了添加辅食的能力。
辅食添加循序渐进原则一从一种到多种
每添加一种新的食物,要在前一种食物食用3~5天,孩子没出现任何异常之后进行。具体做法可以从加最不容易出现过敏的米粉开始,观察添加后孩子的神态、大便、皮肤的状况,如果孩子活泼、爱吃、没有喘,没有起“风疙瘩”(荨麻疹),也没有肚子痛、腹泻,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喂下去,3~5天后就可加第二种食物了。
辅食添加循序渐进原则二从少量到多量
一般所谓的少量,指第一次只给10 ml左右;第2天加至20 ml;第3天加至30 ml。当吃到30 ml无异常表现后才可再加量。多量的“多”要适合孩子的胃容量和消化吸收能力。
辅食添加循序渐进原则三:从稀到稠
闭着眼睛想想,孩子从吃米汤到稀粥,到稠粥,到软饭的过程,就是体现“从稀到稠的原则”的最好的例子。稀的概念是指用勺舀起泥糊状食物后,倾斜勺子时,食物会像液体一样地流淌下去;稠的概念是指食物粘在一起成团,从勺里往外倒时,食物是成团状地滚落下去的。
辅食添加循序渐进原则四:少糖无盐,忌油腻
盐以其离子状态维持着人体渗透压,而肾脏靠浓缩和稀释功能维持着人体的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和成人相比,婴儿肾脏功能尚不成熟,给1岁前婴儿食物中加盐,必定会增加他肾脏的负担,时间一长将对孩子的肾脏发育不利。现代科学研究还告诉我们,从小“口重”,成人后患高血压的几率会增加,而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甜食会造成肥胖,油腻不利于消化。总之,从孩子生理条件出发,应科学地选择适宜孩子的食物,慢慢地添加。
营养素添加是不是多多益善?
这种看法不全对。肠道健康是营养成分消化吸收的前提,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根本。没有良好的消化吸收,一味追求喂养多种营养素只会给孩子的胃、肠、肝、肾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器官造成负担,经济上也是一种浪费。所以,营养素添加并不是多多益善,关键在于各种营养素的配比是否科学。比如,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因此,食品中既含丰富的钙,同时也加入了适量的维生素D,既含有丰富的铁,同时也有适量的维生素C,各种营养素合理搭配,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培养宝宝的味觉
宝宝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辨别味道的能力,两个月后,就可以明显地对它们加以区别。尤其是到了辅食添加期,宝宝开始品尝到各种食物,并逐渐地适应和接受。要使宝宝的味觉得到良好的发育,父母应该特别重视宝宝辅食添加期的味觉体验。如果在这个感受性较强的时期,宝宝有了对各种食物的品尝体验,他就会拥有广泛的味觉,以后就乐于接受各种食物。这个过程不仅对宝宝的味觉发育有益,对他的智力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宝宝拒绝新食物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宝宝对新食物会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对此,你先要有“屡败屡战”的思想准备,不要妥协,经过几次甚至二十几次尝试以后,绝大多数宝宝都会接受和适应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喂宝宝时,要面带微笑、让宝宝感觉到和蔼可亲,同时告诉宝宝这是好东西,很有营养,并鼓励宝宝来吃。这才是一种科学的喂养行为,不光是提供各种各样的喂养物,还要和孩子交流,营造温馨的进餐环境,这样孩子才比较容易接受新食物。另外,也可以想一些办法,比如用母乳、配方奶来冲调,或者把新的食物掺在他已经接受的其他食物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