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作为社会上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摘要作为社会上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迅猛增加,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从农村空巢老人的概念界定、分类、成因、现状及对策等五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见仁见智,可供借鉴和参考。 0引言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的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日益增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其中,,%;,%(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2)。现有的有关空巢老人的文献,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研究较少,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空巢老人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为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供借鉴和参考。 1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及分类 ,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往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如李锋清把农村空巢老人界定为与子女分居在不同的村落的那些年龄超过65岁的独居老年人(李锋清,2009)。梁艳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的中年夫妇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农村家庭(梁艳,2007)。黄羿友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定义是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且子女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孙辈也不在老人身边或虽在老人身边但仍需老人照顾的农村老人(黄羿友,2009)。与李锋清所界定的定义相比,后两者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都没有把农村的没有子女的老人界定在内,界定范围部分缩小。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了不同的类别。姚引妹按老人的意愿把农村空巢老人分为三类:第一类,自愿型空巢老人。第二类,被迫型空巢老人。第三类,无奈型空巢老人(姚引妹,2006)。陈兰兰则根据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把农村空巢老人分为二大群体:一是一般空巢家庭;二是困难空巢家庭(陈兰兰,2007)。 2关于农村空巢老人成因的分析农村空巢老人成因的原因,总的来说不外乎这几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个人的价值观念的改变。李明顺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日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独生子女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二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农村青壮年多在城市打工。三是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由于户籍制度等的差异,收入少,无法将父母接往城市同住,使老人被迫留守家中(李明顺,2009)。陈兰兰在分析农村空巢家庭出现和增多的原因的时候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最终导致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增多(陈兰兰,2007)。姚引妹将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的原因归为三点:一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民走向高效率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身份制”和“户籍制度”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更自由;三是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小型化(姚引妹,2006)。 3对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的内容从所搜集的文献来看,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是养老方面。前者主要涉及到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 ,把生存质量分为八个维度: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对徐州市农村空巢老人进行调查时发现:空巢老人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较非空巢老人低;在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上夫妻同住的空巢老人比独居空巢老人有较高的得分(赵华硕等,2009)。孟昉等认为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生活与疾病缺乏照料以及子女外出导致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增强(孟昉,2008)。袁金霞注意到隔代教育导致老人心理负担过重,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孙子辈的教育任务就落在老人身上,所以老人们的心理负担很重(袁金霞,2009)。陈星宇观察到传统的“反哺”或“反馈”的老年人赡养模式在农村还依然存在,致使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感受中的家庭关系、对子女生活照顾的满意度、社会适应性情况三项主观指标的水平都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休闲生活比较单一,健康水平偏低,同时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承受就医费用,医疗保障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陈星宇,2009)。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总的来说,农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不容乐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