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文档名称:

《晒月亮》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晒月亮》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iris028 2019/8/23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晒月亮》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晒月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赏析散文,品味语言的能力。教学重点:标题的含义教学难点标题的解读教学过程:导入:这节课由刘老师带来的四个“一”拉开序幕:一首诗,一座寺,一杯茶,一轮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四个“一”的故事吧?我们就一起跟随当代著名作家池莉女士一起走进她的散文名篇《晒月亮》,看看同学们能否运用集体的智慧在文本中找到这四个“一”的相关印证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你可以静静地默读,轻声地细读,放声地朗读,但读到动情之处,千万不要忘记拿起手中的笔进行圈化,做批注;亦或是小组之间进行适当地交流。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配乐:《云水禅音》)解读一首诗: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熟悉到什么程度?能大声背诵吗?学生齐背,参与积极。师: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背诵的版本和文本中有些出入,为什么呢?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写的,但是是宋代的书法家米芾题的字,稍作改动,可能米芾觉得“惟闻”一词更能体现出破山寺的意境吧。那么这首诗到底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你又是通过哪些诗句发现的呢?生找到相应诗句,点出破山寺的幽静深远。师予以适当点评。师:那么破山寺和兴福寺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据常熟地方史料文献的记载,在佛教最盛行的南北朝时期,破山寺进行拓寺修建的过程中,挖到了一块大石头。将石头洗刷干净之后,顺着石头的纹路,左看如“兴”字,右看又像一个“福”字,这块“兴福石”便保留了下来,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要抚摸一下这块石头,祈求福佑,“兴福寺”也就由此得名。“兴福寺”因常建的诗远近闻名,又因米芾题的字更加有名。师:来到兴福寺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兴福茶”,那刘老师很想知道,明明平日不怎么喝茶,居然破了例,而且一杯接着一杯,这是为什么呢?谁能告诉我你的发现呢。生:自然环境,文本第三段,“茶就生长在兴福寺后面的山坡上”,用天然泉水冲泡,有茶香,“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清澈和香甜。”喝了兴福寺的茶,沁人心脾,内心更明静。师:正如文中所言:能够享受一次这种清澈和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