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跨学科知识整合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跨学科知识整合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具有明显的跨界性和综合性。新课改背景下单纯的传递知识已经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知识范围广泛,如何准确地、巧妙地、灵活地运用好跨学科知识整合,是新时期地理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本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特别是当前新教材强调的案例教学,来阐述跨学科知识整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  历史物理语文数学 跨学科知识整合运用地理学科和物理、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地理教师,应对课堂上所用的跨学科知识准确把握、准确分析,真正把不同学科内容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这就要求与其他学科联系时要找准关联点,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钻得太深而影响地理课的教学,着眼点应放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上,这样既能保证辅助学科的科学性,又有利于学生严谨治学品质的形成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加强与物理和数学学科的联系地球运动在物理学上属于天体运动知识,要求较高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这部分教学时要注意和物理学科联系。例如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含义,演示公转的速度,让学生直观感觉公转的近快远慢,用多普勒原理解释成因,还可以和物理的圆周运动联系;大气运动一节中,联系热胀冷缩的原理,讲解热低压和冷高压的形成,从而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可以列举城市热岛、海陆风(白天徐徐的海风)、山谷风(巴山夜雨)的例子;列举暖气片放在地上,热气向上循环,空调挂在上面,冷气向下循环的例子,解释对流层的形成;大气的热状况一节,用物理学的波长分析太阳中的能量,让学生理解物质含有的能量越多,波长越短,比如洗手间的红外线接收器感应人体散发的红外线,紫外线的强烈杀菌作用等。在地震波中引入横波纵波的概念,分析波长、波速、在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在风的形成、近地面风向的画法、洋流的流向、风带的形成、河流的曲流力引入地转偏向力的的作用,和力的合成分解联系;在天气系统中联系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降水,让学生明白在高中阶段(热的地区——上升气流——降水,冷的地方——下沉气流——晴朗)这个知识点是正确的;在水循环一节中联系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循环在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方面的意义;在天气系统中分析气温气压的关系,理解低气压区空气密度减小,压强减小,成为低压,反之高压区空气密度增大,压强增大,成为高压;讲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介绍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在太阳高度角中一些计算题可以和数学的三角函数联系,比如太阳能的安装角度、楼间距距离,地球经纬度的实际长度、地球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等高线的计算、比例尺的转换、山地海拔高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的计算等等。通过这些案例,我发现高一下学期学生上物理课时纷纷反映和地理联系紧密,也为高二的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强与历史和政治学科的联系。俗话说政史地是一家,不仅仅因为三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知识联系,而且也对学生对文科知识的学习起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教学中只是注重了单个学科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的话,那么现在,,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和综合与注重某个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