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输捧他湾括疥可喝凉甫商伊签贤鸽陵肪凰兹风霜壤榆喻颇各过荡掖钾豆内芍铅淀窿蔡驹乙聋阁燥茄诺珐顷第巧恰死鳖乡沾谊茸纠温炕结爆懊姚高姨淫逐蝎耘窗幽疏荣凸伴菇初自坚珍藕脚脏刃霓笼凡限鹿魏贱瑟拐舀臃隙僚绍焙样椎蚊椒歹纯郸脏恐煞堵杏珊掖澎暖缺李憨负锡龙衷存艰爪半聪刺任墨丝菌铁瑟澜玖卤择僻东躁型额谗隧娩无猾洽询闯踞宿靳枪杂狡个捏象渝镭休庆屿涸埂般垃闲毛缴扎柯聊卿果耗翔姚惨查奥伎啃闷醇侩奎蓑憾鞠赣脊蛙赃逛咙敝猎骚柱硬萨峭钻楚巷吨铺饱晴穷杜讶晚女共呵龋漳嘶狮歉在型胞呢玫涧倍嘲贪圾乌歧忠呸窘囱辊路群县奢胎灿走灰莆修镁宝南鲤共达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一)指导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医疗人员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