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析《一小时故事》中的反讽.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一小时故事》中的反讽.doc

上传人:pppccc8 2019/8/28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一小时故事》中的反讽.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一小时故事》中的反讽[摘要]凯特•肖邦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一小时故事》是她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其中作者运用最多的写作技巧就是反讽,本文就从分析作品中反讽的运用入手,解析作者是怎样通过反讽等艺术手法,表现那个时代对女性价值的漠视和自由的束缚的。[关键词]反讽凯特•肖邦《一小时故事》自我意识凯特•肖邦(1851—1904)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一小时故事》是她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在这篇小说中,肖邦成功地运用反讽手法来突现了主题。《一小时故事》记录了路易斯一生最后一小时的生命历程,情节极其简单,主人公由楼下走到楼上,再由楼上回到楼下。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是路易斯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情感世界:由初闻丈夫死讯时真诚的悲伤到向喜微妙的变化,直至喜不自禁。最后,当丈夫出乎意料地站在她面前时,她因狂喜或因失望而突然死亡,故事至此戛然而止。小说自始至终充满着张力,而反讽是它的主要支撑点。反讽就是说的话与真实意图间存在反差,或预期的事情与真实发生的事实之间存在反差。反讽可以分为很多种,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戏剧反讽等等。通过反讽的绝妙运用来反映主题是《一小时故事》艺术上的一大亮点。作者言此意彼,采用暗含嘲讽性质的创作手法,以对照性的描写和叙述,及逻辑和常理的故意违反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使读者需要从反向上理解文本的主题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情景反讽就是一个动作或情况的结果与人们预料的极其不同。首先,反讽出现在马拉德夫人对待她丈夫死讯的态度上。丈夫的死亡对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妻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而她的反应并没有像当时的大多数妇女那样“精神崩溃,无法接受现实”。在“她猛地扑在姐姐怀里突然嚎啕大哭起来”之后,她平静下来,坚持一个人回到自己的房间。这里存在这大家的期待与马拉德夫人的实际情况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也为后来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埋下成功的伏笔。随后在马拉德的房间里,作者对马拉德通过窗户看到的自然景象的描写具有很强的反讽性。“树梢在新春的活力中颤抖”,“空气中充满春雨芬芳的气息”,隐隐约约的“歌声”和无数麻雀的“鸣叫”。这一切都预示着“新的春天”来了,新的人生就要开始了。作者在这里通过反讽及象征的运用,向读者揭示了女主人公此时的内心世界,对丈夫的死亡她不是悲痛欲绝的,相反,丈夫的死给她带来自由的希望。自然界中新生命的复苏暗示着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对自由的渴望和憧憬。紧接着就是对马拉德夫人走向追求自由过程的描写:“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一个人能主动地感受到春天的活力和美丽应该是在心情愉悦的时候。这里马拉德夫人的身体和心情又是一种对立。马拉德夫人在她本该最悲痛之时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这无疑是强烈的讽刺。在这一段里,作者对马拉德夫人对自己丈夫的死的反应作了充分的解释,同时也揭示出19世纪社会中婚姻家庭,传统****俗和社会制度对女性的束缚,男权社会对女性意识的压迫。在小说中构成反讽或张力的因素还不止于此。路易斯丈夫的朋友理查兹最早将“死讯”传给了路易斯。他自以为比其他朋友更“小心”、更“体贴”,因此他抢在别人之前“赶忙捎来这一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