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棉蚜(Aphisgossypii)属同翅目,蚜科。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是棉花苗期重要害虫,以东半部密度较大。近年新疆所占比重也..棉蚜(Aphisgossypii)属同翅目,蚜科。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是棉花苗期重要害虫,以东半部密度较大。近年新疆所占比重也在升高。黄河流域、辽河流域、西北内陆棉区发生早,为害重。以刺吸口器刺入棉叶背面或嫩头,吸食汁液。苗期受害,棉叶卷缩,开花结铃期推迟;成株期受害,上部叶片卷缩,中部叶片出现油光,下部叶片枯黄脱落,叶表有排泄的蜜露,易诱发霉菌,影响光合作用:在吐絮期,“蜜露”还会污染棉絮,使棉纤维品质下降。棉花棉蚜有翅胎生雌蚜【形态特征】棉蚜的形态是多型性的,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寄主上的棉蚜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干母:从越冬卵孵化出来的成熟个体,茶褐色至暗绿色;复眼红色;触角5节,长约为体长的—半;营孤雌生殖。无翅胎生雌蚜体表常被白蜡粉;有黄、青、深绿或暗绿等体色,触角约为体长之半或稍长。复眼暗红色;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锥形小乳突;腹管较短,黑色或青色,圆筒形,基部略宽,上有瓦砌纹;尾片青色或黑色,两侧各有刚毛3根。有翅胎生雌蚜体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头胸部黑色;触角略短于体长;翅透明,腹管黑色,圆筒形,表面有瓦砌纹;尾片乳头状,黑色,两侧各有刚毛3根:无翅产卵雌蚜触角5节,感觉圈着生于4、5节上;后足腿节粗大,上有排列不规则的感觉圈数10个。有翅雄蚜体色变异很大,有深绿色、灰黄色、暗红色或赤褐色;腹管灰黑色,较有翅胎生雌蚜短小。卵椭圆形,初产时橙黄色,后变成漆黑色,有光泽。无翅若蚜:共4龄;夏季体淡黄或黄绿色,春秋季为蓝灰色;复眼红色。有翅若蚜:同无翅若蚜:共2龄出现翅芽,其翅芽后半部为灰黄色。【发生规律】辽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10—20代,黄河流域、长江及华南棉区20—3时代。除在华南部分地区棉蚜的全年生活史是不全生活史周期外(可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其余大部分棉区都是全生活史周期。有全生活史周期的棉蚜深秋产卵在越冬寄主上(木本植物多在芽内侧及其附近或树皮裂缝中,草本植物多在根部)越冬。春季越冬寄主发芽后,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后干母开始胎生无翅雌蚜:无翅雌蚜孤雌生殖2—3代后,,为害刚出土的棉苗。棉蚜在棉田按季节可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出苗到6月底,适应偏低的温度,气温高于27℃繁殖受抑制,虫口迅速降低。伏蚜发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适应偏高的温度,27—28℃大量繁殖,当日均温高于30℃时,虫口数量才减退。棉蚜的扩散主要靠有翅蚜的迁飞,—年约有3次大迁飞。第—次大迁飞是由越冬寄主迁往棉田;第2次大迁飞是在棉田内扩散蔓延;第3次大迁飞是由棉田迁往越冬寄主。气温较高,雨量适中,对其繁殖有利,则越冬卵量大。秋末气温下降缓慢,冬季气温偏高,寒流频率少,则孵化率高。有翅蚜有趋向黄色、集中降落在黄色物体上的习性。大雨对棉蚜抑制作用明显。播种早的棉蚜迁入早,为害重,棉花与麦、油菜、蚕豆等套种时,棉蚜发生迟且轻。捕食性天敌有食蚜蝇、瓢虫、草岭、寄生性蚜茧蜂以及蚜霉菌。【防治方法】冬、春季铲除田边、地头杂草,集中处理,消灭越冬寄主上的蚜虫。实行棉麦套种,或棉田中、地边播种高粱、春玉米、油菜等诱集作物,引诱蚜虫为害。既可以招引各种天敌较早迁入棉田,又可用少量的农药集中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