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诗经中的农事诗.docx

格式:docx   大小:3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经中的农事诗.docx

上传人:aluyuw1 2019/9/2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经中的农事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经中的农事诗诗经中的农事诗我国著名的《诗经》是一部包括大量农事诗的著作,这些诗篇都大量反应了周代农业的历史进程,对于研究我国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本文旨在从农事诗的概念、内容等方面,对《诗经》中的农事诗所表现的农业发展情况、农民生活状况以及土地制度等进行揭示。关键词:诗经;农事诗;文学特点;时代特征前言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我国的农业种植活动开展的时间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一万余年的悠悠历史。自从农业活动开始后,我国人民就开始不再仅以捕鱼和采集为生,而是依靠种植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第一生产活动,人们开始定居,不再因为需要捕鱼等而长时间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农业活动开始后,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方式和草原文化是迥异的。这两种文化代表两种文明,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生存方式大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两者不可调和的冲突。这在《诗经》中就有记载。我们都学过一首农事诗——《小雅·采薇》,这首诗对周朝时期的民族之间的战争进行了叙述,两个民族是猃狁族和周民族。周民族代表着农耕文明,民众都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内心是安土重迁的。周民族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深深依赖着土地,进而对农耕文明所产生的伦理道德、家庭生活是非常尊重和依恋的。他们讨厌自己的农业文明和农业生活方式被破坏,憎恨入侵者打乱自己的生活。与农耕文明相对的是游牧文明,信奉这个文明的民族是逐水草而生的,他们生活的轨迹是追逐肥美的水草,就要羊群能吃饱的地方就是他们安家的地方。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四处迁徙,直到发现周民族附近的肥美水草时才觉得在此安家,但是这就势必会发生战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战争其实是农业方式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周朝的农业生产方式。因为周民族特别崇尚农耕文明,所以他们经常把这种情感抒发在诗歌之中,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土地制度等满怀感情地回顾赞叹。另外,在他乡的游子也会对故乡抒发思念之情。我们可以对比《诗经》和希腊的史诗之间的异同,比较之下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文明孕育出的诗歌也是具有迥异风格的。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描写的是英雄俄底修斯的冒险事迹,尽管他在外漂泊了十年,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但是诗歌并没有着重表达思念故乡的感情,而是格外赞赏了英雄的探险精神。这一点和周民族截然不同,他们依赖着土地,靠着土地养活自己,他们不渴求巨大的财富,不追求四处探险,他们只希望安安稳稳过着小富即农的日子,贪恋着安稳的田园生活。所以,中国人的农耕文明是来源于农业社会的,《诗经》一定程度上表达的是我国的农耕文明。一、《诗经》中的农事诗的概念及其篇目概述(1)农事诗的概念农事诗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概念来说,农业社会中产生的诗都是农事诗,是对农耕生活的不同角度进行反映的,他们本质上都是农业文化的表现。而从狭义概念来说,农事诗是表现农业生产劳动过程和与其紧密联系的其他活动的诗歌,包括生活诗和祭祀诗。(2)农事诗的篇目概述农事诗中的祭祀诗指的是叙述祭祀活动的一种诗歌,在《诗经》中有五篇祭祀诗,例如《楚茨》、《周颂》等。在古时候,农业活动的收成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所以人们尽管辛勤劳动了,但是仍然希望上天可以风调雨顺,为粮食收成提供保障。这种美好的愿望就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每年逢早春,周王就会进行庄严的宗教活动,向上苍祈求国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