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海尔企业文化给我们的启示海尔企业文化给我们的启示从海尔成功的经验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合:思想能够驾驭财富,观念创新加海尔精神就等于海尔的成功。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就是企业的灵魂。而这个灵魂永不衰竭、永葆青春,企业就永远存在。到海尔学习考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观念的变革。海尔的变化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在于思维观念全新的变革,最本质的、核心的、最能打动人的也就是观念的变革。张瑞敏有世界的眼光和战略家的思想,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招贤纳士,广揽有用之才;有海一样的自净能力,每个人的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和升华;有宏伟的战略目标——成为世界500强;“海尔中国造”,敢与外国人比高低;自我否定、不断进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敢于自我否定可避免将来被社会否定;真诚到永远,对用户真诚,用户就信任你。在用人的观念上,海尔提出赛马不相马,你有多大的本事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培养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创新观念上,提出末位淘汰,兼并、激活“休克鱼”;在营销观念上,提出“不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海尔“用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观念,“没有淡季市场、只有淡季思想”,“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思想”的市场观念,“先卖信誉再卖产品”的营销观念以及“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观念,与我们增供扩销、优质服务、开拓市场以及社会承诺制的要求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有人说,海尔经验好,就是学不了。我想,只要我们企业的每个职工都像海尔的员工一样转变观念,以主人翁的姿态做好各自的工作,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职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会得到全面提升,争创一流县级供电企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今天我们看了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我有很大的感处。“海尔”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打造出来漫向之地的知名品牌。  看过之后,我对他们的艰苦闯业有两处记忆最深。  一  砸冰箱在九十年代海尔集团只是一个生产冰箱并且快要垮掉的破工厂。后来由于和美国合作使他们企业死灰复燃。在签约以后,海尔集团开始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美国人指导,就这样培训了三个月。 之后就进行了生产,很快就生产了许多台。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些冰箱之中有几十台有问题。有的是螺丝没拧紧,有的是没有旱接好,都是一些小毛病。 他们的老总看过之后把全体职工都叫到了一起面对那些有毛病的冰箱。    他们老总对员工们说谁出了差错谁就把冰箱砸了,可员工们不愿意砸。因为把那些冰箱砸了企业会损失三十万,可他们老总仍然把那些冰箱给砸了,然后烧了。他们老总就是为了告诉他们的员工一定要做出质量第一的产品。只有质量有保障日后产品才有竞争力,在很困难的时候他们老总居然坚持砸了冰箱,就为了告诉员工们质量的重要性。真的很佩服他。二  毅然下的决定在冰箱质量上去以后,他的资产有几千万。在这基础上,他又打算买一块地,然后再扩大他的企业。打算在生产冰箱的基础之上再生产其他电器。例如:电视,空调等。可是在发展自己的事业需要十一亿的资金,他向银行贷款。人家都不敢贷给他,也不会贷工他。这一下又陷入了困境。 但他没有退缩,他只一心想着打造一个自己的品牌,坚决不做外国人的廉价加工厂。在他下定决心建厂时,他的最好的朋友劝他好好考虑,因为他们的资产跟建厂的成本相差太远了,一个不小心就会使刚有起色的场面临灭绝。我最欣赏的是他和他朋友的对话。朋友说:“我不能理解你冒这么大的风险而建场”。他说:“等你理解,等员工们都理解我再去建场那时早就晚了,机遇早就没有了。”能说这些话是他有把握的,结果证明他是正确的,他不怕风险而抓住的机遇,打造了中国知名品牌。海尔的成功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做质量第一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在机遇来临时不要犹豫,抓住机遇就是成功的一部分。其实商场如战场,虽然没有炮火味,但比那更励害。竞争力强就会赢,质量是最有利的工具。一、成功企业的管理要靠执行力海尔的管理贵在坚持。我们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不比海尔订的粗、订的少、管的松,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同样是订的制度实行起来成效却有天壤之别!主要我们是为了订制度而订制度,只是注重制定而不管执行力度,善始不善终,最后制度只成为一堆文字,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海尔人讲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策略,40%靠执行,可见执行力的重要性。 二、持之以恒的决心张瑞敏说:“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张瑞敏先生告诉我们“不简单”和“不容易”,我想正是告诫我们要客观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坚持实践:社会分工是需要每个部分都能各负其职,精益求精,同样也给于了我们做建材行业人的启示:我们需要从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售后服务本质出发,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