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文档名称: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ppt

格式:ppt   页数:5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ppt

上传人:经管专家 2011/10/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冯邦彦教授
2009年9月20日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
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
三、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
四、《纲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对外开发,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1980年批准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和汕头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将广州、汕头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5年将珠江三角洲列为经济开放区。
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2、珠江三角洲行政区划的演变
——1985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珠江三角洲地区(Pearl River Delta,PRD)辟为经济开放区,其范围包括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四市,以及番禺、增城、南海、顺德、高明、新会、开平、恩平、台山、鹤山、宝安和斗门12县;
——1994年10月,广东提出“珠三角经济区”概念,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惠州(市区、惠阳、惠东、博罗)和肇庆(市区、高要、四会);,%;总人口(户籍人口)2056万人,%。
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3、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1)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
中央对广东实行“财政包干”政策,赋予广东很大的地方自主权,使广东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改革和发展经济,广东省政府又把财政任务连同事权、财权都层层向下分解,以调动所辖各县市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借助行政、经济力量,调动区域内人、财、物力,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兴办经济实体经济。起飞初期,广东地方政府支持发展生产性投资,规划和兴建各种开发区,80年代中后期则集中精力发展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等基础产业。地方政府主导对推动珠三角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
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3、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2)对外开放发展外向经济
以人均GDP比较, 198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约为750元左右,而香港1981年已达28858港元,即使按当年国内与美元的官方汇率折算,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也只有500美元左右,与香港按当地汇率折算的人均GDP约3700美元之间,仍相差了7倍多。
广东率先开放,使港澳资本连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管理等,借两地落差形成的势能,大规模向珠三角转移,并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广东转移。开始以“三来一补”企业,后来是“三资企业”为载体,使珠三角实现工业化。
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3、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3)形成以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组织
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生产,使农村经济力量增强,农民生活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客观上为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积累,珠三角的工业化是从农村开始的,首先是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以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是珠江三角洲模式的又一典型特征。珠三角乡镇利用原有社队企业、乡镇组织,开展“三来一补”业务,与港澳台商、外商合资合作开办企业,引进外来技术、管理方法等等,按市场导向原则对原有的经济组织进行改造,形成以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创新带动的发展战略。
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3、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4)市场经济发育程度高
主要体现为内外联动、多层结合、以外为主、双向接轨的市场化发展过程。
广东改革开放的经验,叫做“中间突破、带动两头、形成整体”,指从以开放价格为突破口的市场体系入手,推动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的转换。
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
超常的经济社会发展
1979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和“香港因素”的推动下,广东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80年至2005年的25年间,广东省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3%,其中珠三角地区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6%,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9%) ,也超过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奇迹。
2005年,广东省GDP达21701亿元,人均GDPD达2938美元,其中,珠三角地区接近6000美元。
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
产业结构:::::,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