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资料.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资料.doc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19/9/5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资料.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资料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发言材料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2、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难点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2、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课时划分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课时2、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3、圆柱的体积„„„„„„„„„„„„„„„„„3课时4、圆锥的体积„„„„„„„„„„„„„„„„„2课时5、整理与练习„„„„„„„„„„„„„„„„„2课时6、测量物体的体积„„„„„„„„„„„„„„„1课时教学建议: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个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然后通过观察交流,抽象圆柱的特征。例1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即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发现他们的特征;之后安排这样一个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并沟通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让学生快速转动长方形纸片活动,只要求学生操作、感知,不必做更深入的讲解。因为学生已有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经验,知道表面积是物体各个面的面积总和。所以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理解并不困难。例3的教学让学生将课前做好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练习二第11题,要特别关注,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柱的各种截面的特点,三种情况很有代表性,如沿圆柱的底面截,则会出现与底面相等的圆形,若沿底面直径截,可能会出现长方形或正方形,练习处理过程中,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演示,对于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要追问:“观察截后或剪完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何联系?”为后面解答较复杂的关于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奠定基础。可在第三节练习课或在后面整理和复习中补充类似练习,如:“一根圆柱形的火腿肠,底面直径3厘米,高15厘米。把它沿着上下底面圆心的连线切开后,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如果把它从正中横切成两个相同的小圆柱,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例5,渗透了转化的思想。首先从回顾旧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入手,引出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并提出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接着通过教具演示图说明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不要忽略操作与直观演示,也可借助多媒体。然后引导观察和推理,得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S,高就是圆柱的高h,并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Sh。《圆柱的表面积》教案圆柱的表面积课型讲授课课时总数15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注重加强学生对图形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在操作中对问题的。然后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将圆柱模型展开,引导学生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圆柱体模型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操作归纳。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教学环节及内容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1、复习旧知。2、揭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