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晋灵公不君上课教案《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衡阳县一中肖敏教学目标:一、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观念;二、理解赵盾、晋灵公等人形象;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导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二、结合儒家“君臣之道”分析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一)1、《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塑造的“君”是谁?2、晋灵公的做法符不符合“君道”?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贪婪荒唐残暴阴险厚敛雕墙晋灵公不君弹人观辟杀厨示朝进谏不纳患谏贼之伏甲嗾獒(二)1、《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主要塑造的“臣”是谁?明确::赵盾的行为是否符合“臣道”,可以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敬君敬业敬民明确:遵循“臣道”的一面: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古之良大夫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忘恭敬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弑其君、不符合“臣道”的一面:亡不越境反不讨贼(三)1、除了赵盾之外,还有塑造了哪几个“臣”?2、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这些人物有何特点?(.)明确:鉏麑:是非分明舍生取义义仁信提弥明:勇猛善战讲究策略忠义灵辄:遵循孝道知恩图报孝义士季:心忧国事直言敢谏忠仁(四)小结: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仁义忠信孝,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左传》作为儒学经典,体现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解答疑惑,引导学生了解春秋笔法(一)在上一阶段的分析中在,大家还有一些疑惑未解开。(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为何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孔子为何称赞为“古之良史”?,孔子为何说“古之良大夫”?“为法受恶”?我把你们的疑惑从一个点来切入,从“赵盾弑其君”这句话来探究,: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这样对赵盾公平吗?原文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孔子对董狐的做法都是认可的:“董狐,古之良吏也”。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为法受恶”什么是“法”?“法”:书法,记事原则。一种什么样的记事原则?就是前文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蕴含的儒家的君臣之道啊!赵盾的做法为何不符合君臣之道?在董狐和孔子看来,“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赵盾作为晋国正卿,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弑君之臣声讨,但赵盾没有。故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就是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来写的,“春秋笔法”.(二)介绍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三)《晋灵公不君》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笔法”?明确:“春秋笔法”包括据事直书和不隐晦事实真相。1、直书:“晋灵公不君”中“不君”就鲜明表达作者对晋灵公的态度,“不君”即不行君道,秉笔直书,观点鲜明。董狐以“赵盾弑其君”的罪名写进史书中,一个“弑”,大胆直书,表明董狐的对赵盾的不认同。2、曲笔: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写了士季进谏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后宣子又“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著;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含蓄的说明赵盾的知人善任;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正所谓“一字寓褒贬。”这些就是“春秋笔法”在本文的真实体现。四、拓展延伸:春秋笔法现实意义:1、在当今法治社会,大家如何看待春秋笔法?2、“春秋笔法”虽有一定局限性,但董狐作为晋下“赵盾弑其君”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五、课堂总结六、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四2、阅读:《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初1,郑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庄公寤生6,惊7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8。爱9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10,公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