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郭燕芬.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郭燕芬.doc

上传人:drp539607 2019/9/9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郭燕芬.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鹤鸣五巷小学郭燕芬题西林壁教学目标:,默写《题西林壁》。,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欣赏庐山美景,复****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来学****另一首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师:你真会读书,你学会了运用注解。像这样写在墙壁上的诗,我们称为“题壁诗”。出示:题壁诗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这首题壁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出示: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专精诗、文、书、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请全班一起朗读。读完诗歌,有哪里不理解吗?(……)让我们走进诗歌,解开答案。: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请找出第1、2句诗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生:“横”、“侧”、“远”、“近”、“高”、“低”。出示:“岭”、“峰”。师:“岭”是什么意思?能组什么词?出示:山脉(山岭、峻岭、)师:“峰”是什么意思?能组什么词?出示:高而尖的山头(高峰、奇峰、山峰)师:读完这两句诗,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师:庐山是多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谁能有感情地读好这两句?师: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生: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师:最后一句的“缘”是什么意思?生:因为师: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生:……师: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师:其实,这两句话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师: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出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出示: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师: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联系背诵,同桌之间互背。《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