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西厢记论文111.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厢记论文111.doc

上传人:yunde113 2014/2/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厢记论文11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
毕业论文
题目: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浅析
分校: 盘锦电大
指导教师: 李朝阳
学生姓名: 范小平
学号: 031110405
完成日期: 2005年9月16日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浅析
范小平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浅析提纲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既能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又善于吸取古典诗词中的精华为已所用,两者奇妙结合,便形成既典雅又质朴,既有文采又不废本色的独特艺术风格, 既新且美。而浓郁的诗情画意,弥漫在字里行间,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一、文辞华丽,比物象形。
《西厢记》使用了丰富的词藻来描画形象,准确逼真。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感,可用多种形象比拟,如莺莺夜听琴共用了十二种与琴声相近的声音来形容琴声。
二、情景交融,妙笔生花
《西厢记》在对环境气氛的描写和对人物性格性情的刻划上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生花妙笔。
三、至情至性,呼之欲出
《西厢记》的语言华美藻丽,但不是为文而文,它是高度性格化的,从描写人物的语言中能让人感受到人物的至情至性(或典型性格),令人如有其声如其口出以至呼之欲出的感觉。
四、委曲深沉,情真语切。
《西厢记》是爱情戏,抒情成分非常浓厚,因此语言是否动情,能否感人,就成为全剧成败的关键。王实甫以写情词见长,他的情词委曲深沉,情真语切。
五、巧于用古,化旧为新。
《西厢记》语言的成就,是与继承、吸收古代诗词、民歌分不开的。作者立足于生活,大量吸收前人诗词成果,巧妙点化,化旧为新。
六、修辞丰富,美轮美奂
《西厢记》的文采性在语词优美、娟丽动人方面确是无与伦比的。另一方面,这部剧作的文采性,也表现在其包含有丰富的修辞技巧,因而剧作的语言修饰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
目录
[内容摘要] 《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代表作,历来受到普遍的推崇。该作品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表现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这种特色使全剧形成“花间美人”艺术风格。全剧虽然文辞华美,文采璀璨,却自然、流利、通畅,绝无滞涩、雕琢、造作的毛病。其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非常值得后人学****借鉴和研究。本人认为其语言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文辞华丽,比物象形;情景交融,妙笔生花;至情至性,呼之欲出;委曲深沉,情真语切;巧于用古,化旧为新;修辞丰富,美轮美奂。
[关键词]西厢记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浅析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语言艺术,《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是无与伦比的,它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所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由于王实甫在作品中既能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又善于吸取古典诗词中的精华为已所用,两者奇妙结合,便形成既典雅又质朴,既有文采又不废本色的独特艺术风格, 既新且美。而浓郁的诗情画意,弥漫在字里行间,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现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作浅显论述。
一、文辞华丽,比物象形。
《西厢记》使用了丰富的词藻来描画形象,准确逼真。如描写佛寺作法事的景象:“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前半句直写法铃、法鼓的声音,但直写缺乏形象,要比物象形,所以后半句用“二月春雷响殿角”形容“法鼓金铎”的声音。三四两句的手法相同。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感,可用多种形象比拟,如莺莺夜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