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黄芪
黄芪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中文学名: 黄芪
拉丁学名: Leguminosae
别称: 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等
二名法: RADIX ASTRAGALI
界: 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豆目科: 豆科属: 黄芪属
分布区域: 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
英文名: Milkvetch Root 拉丁属名: Astragalus
植物属性植物名称黄芪-原植物
中药名:黄芪汉语拼音:huáng qí
保护级别:3 黄芪属下全世界共有大约3000个品种,中国的品种包括以下的--
1、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膜荚黄芪)[1]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蒙古黄芪)
生物特性植物形态
,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2体(9+1);子房被疏柔毛。,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枚,肾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区别:蒙古黄芪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子房及荚果均光滑无毛。
。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贴柔毛。小叶6~9对,矩形或阔椭圆形,长7~19毫米,阔3~8毫米,先端钝圆,有时微缺,背面稀生伏贴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有花3~13朵;萼钟状,萼齿5;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毫米,阔7毫米,翼瓣有特别长的耳,耳长几与爪一样,龙骨瓣比翼瓣、旗瓣为长,长达15毫米;子房无毛,花柱有微柔毛。荚果无毛,倒卵形,长8毫米,两侧扁,其下有比荚果长的瘦细子房柄,顶端有长喙。种子1~2粒。花期7~8月。生于丛林、山沟中。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茎高15~100厘米。小叶7~26对,长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20毫米,~5毫米,上面绿色,无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白色的伏贴长毛。总状花序,具花15~40朵,常偏向一侧;总花梗和花序轴上均有黑毛;苞片披针状锥形,有黑色长柔毛;萼钟状,萼齿5。内外密生伏贴黑毛;花冠白色或黄色,龙骨瓣比旗瓣、翼瓣短;子房有黑色长毛,花柱无毛荚果纺锤形,被伏贴黑色长毛。花果期7~9月。生于高山、草坡上。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高50~70厘米。直根粗大。小叶3~5对,狭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2~,~2厘米。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线形,被黑色残白色硬毛;萼钟状,萼齿尖,3长2短,萼管内面被黑色长硬毛;花冠黄色,旗瓣匙形,先端圆形,微凹,长约
17毫米,翼瓣与龙骨瓣等长;子房被黑色长硬毛。荚果纺锤形,长约2厘米,具较萼长的子房柄。花期7~8月。生于草坡。分布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黄芪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属于豆科。夏季开花,结荚果。根很长,一般采挖4年以上的根。除去地上茎叶及须根,晾干后截成一二尺长收藏或切片药用。在秋季采收的黄芪含微量元素硒(Se)较多,因而质量较好。黄芪的茎叶营养丰富,是牲畜的优良饲料。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
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