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制定教学策略技能
教学策略构成的四个因素
研究教学策略,还要从立意、制定、实施及至具体的运作技巧和反馈性
评价等构成因素逐一分析。教学策略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策略研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教与学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不
同策略的出台,“引导”是一种策略,“填鸭”也是一种策略,均具有系统
的观念形态和操作程序。要说明的是,作为教学策略确立者的教师,是属于
一定时代的人,其观念形态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因此,对于教学策
略,我们应从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全面去认识它、分析它,以避免片面性。
(二)实施程序
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程序化设计,有其自身的构成和
序列。教学策略的实施程序没有定式,但无认各种教学策略在程序上怎样千
差万别,我们总可以提取出一些共同的要素。不过,这些要素在各教学策略
实施程序中的地位及排列顺序是有所不同的,某一要素可能相对独立而成为
某个特殊环节,或可能融于其他环节乃至全过程中,或可能与另一要求联成
一体。教学过程大多要经历三种转化:把他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把蕴含于知识经验
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安排程序时能否给出和怎样给
出转化条件并作出程序化的安排,取决于人们对教学过程中学习与实践、语
言与思维、抽象与形象、逻辑与直党等关系的认识及处理。
(三)行为技术
要保证教学策略的实施程序在执行时有效性和可靠性,就必须提出一套
明确、易行的行为技术或操作要领。例如,美国现代大教育家布鲁纳规定:
矫正学生的学习结果,或者对学生提供其他帮助,必须是在学生得到试验结
果并拿它跟希望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刻。若过早,学生不理解。若过迟,
则无法对下一步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四)效用评价
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效用评价。要做好对学习的效用评价,
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细
则标准。这也是修订和完善教学策略的前提。这种细则标准的制定,需要教
研组中的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各校之间的协作才能实现。教学策略是一个复杂
的、多层次的、可调谐的动态系统,其特性的形成和体现,都有赖于教学策
略内部的有效性评价。它随时随刻检测、调节甚至校正着教学策略实施的结
果和途径,通过评价、比较和修正,使教学策略实现其优选性。教学策略有
效性评价的标准,在于它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教
学对象的沟通性,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性及对教师施教的便利性,从而使教学
策略体系内部高度协同一致,达到其整合性的要求。在教学策略内部建立一
套有效性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否则,无法使教学策略达到优选性,也就达
不到顶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的三大墓本特性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
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教学策略的基本特性,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共性与教师个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作
为教学策略制定、实施、调整的主体,必然使教学策略染上自己的个性色彩。
研究教学策略必须充分考虑和调节教学共性和教师个性间的关系。一种较好
的教学策略,不仅反映了教学的共性,也充分兼顾到施教者的个性;不仅遵
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的共性,而且要尊重教师个人的教学习惯、特长以及
与教学相关的思想观念和性格心理,从而使教学共性与教师个性达到融合一
致。
(二)教学策略稳定与变通的统一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并执行,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策略是针对具体教
学目标并考虑教学对象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在实
施过程中需不断地调节,不可能一成不变。策略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合目的
必基础上不断调适及对准目标,其稳定性和变通性和谐统一于策略自身之
中。稳定性保证了教学策略的方向和目标,变通性则疏了达到目标的道路,
从而使教学策略行之有效。可以说,教学策略的稳定性与变通性和谐统一的
程度越高,就越能体现出教学策略的优越性。
(三)教学策略中观念与技巧的统一
教学策略是直接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相关联的,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的
背后都有一定的教学观念作支撑,而思想观念则要通过具体的方式、程序、
手段来体现。有教学策略中,观念和技巧的关系应该说是绝对统一的,教学
观念支配、决定教学技巧,教学技巧则从属于一定的教学观